我总是用“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的角度来检视所有教过我的老师。他毫无意外的,罕见的以高分胜出。
我始终不解,为何经过近二十载的“腥风血雨”,他还是有那一股冲劲,在钟声还来不及响完之前就来到班上门口“堵着”我们这些想要溜去厕所偷懒的同学们。我看见他站在门口,仿佛看见一个巨人,一个慈眉善目,脸和名字一样像苹果的巨人。
廖国平老师,国平国平,反过来便苹果苹果,这个昵称,就跟着我们学校每每升旗礼结束的时候唱校歌要大声唱出最后一句“创造新环境真善美”的传统一样,被历届的学长学姐们传承下来。他自称身高一八零,所以初次与他见面的人会觉他长得像中国的东北大汉子,在路边叫卖一罈罈酒,一罈罈装着香浓中华文化的酒,薰陶着学子们,也把自己的脸薰红了。
我从高二开始上老师的华文课,在这之前,其实就早已阅读过前辈们“表扬”廖老师的文章,他们戏虐的描述老师认真上课,更认真催稿的种种英勇事迹。表面上是调侃了廖老师,但是每一篇文章的背后,都托出了对廖老师的无限崇敬之情。
我曾经是个旁观者,纵使我已经是他的学生,直到今年,我才开始整理自己上华文课的脚步,掉进满是方块字的漩涡里。我极力地让自己全神贯注地吸收他所吐露出的一字一句,我双眼注视着他,不顾左右一阵一阵侵蚀而来的喧闹。
我发现我开始期待华文课,期待他的课文讲解,也期待他的哲学演说。他常把古文里的寓意引用到现代,教我们那些在社会上用的最多,但在学校里教的最少的事情。
我希望我能够尽量学会这些哲理,也希望同学们能够明白:他正试着开拓我们的视野,让我们从高三理科忙碌的作业里抬头,看看朋友,看看四周,看看天空。
红楼梦,这本古代巨作在廖老师的讲解下竟变成了时下最流行的连续剧,我们边听,边笑,竟不知不觉吸收消化了半本,在别人看起来像是催眠良方的小说。偶然与其他班的同学提起,个个无不生羡,羡慕我们有一位这么会说书,这么伟大的华文老师,
我爱上写文章,也是拜廖老师所赐,写都写不完的征文,让我的笔触更广,也尝试各种不同的题材。在作文课上,老师总会出几道题目让我们选择,这些乍看之下令人毫无头绪的题目,我总是在沉思之后发现题目背后竟隐藏了让我无限发挥的内涵。
在投稿銮中文学奖之前,我下定决心要让自己入围,于是苦思良久,熬夜良久,终于我的参赛作品才如由我怀胎十月般诞生了,然后不出我所料的入围了。之所以如此好胜,除了向想在毕业之前有所作为以外,另外则是想报答老师对我的栽培,他在看了我的文章后点评了一下,我顿时茅塞顿开,原来我的文章还能更精进,更有力量!
简讯铃声响起:“散文两千字,明天放在我办公桌上,要寄出去了。”我笑笑,摇了摇头,拿出稿纸,思绪再度起飞。老师对我的重视我何尝没有看到?我于是又开始大量阅读,希望自己能不断超越自己,继续用文字记录我的人生。
我们总会在路上巧遇老师时追上去与他闲话家常,他前卫又开放的思维为他赢得了多年来同学们的爱戴与追捧,我一直很好奇是什么让他可以有别于其他的,把自己的姿态摆得很高的长辈,和那些把“学生”和“老师”的关系严重阶级化的人。
我很骄傲的认为我与老师维持的是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我的确为此感到兴奋不已,因为有多少学生能够交到一个知识水平,人文素养比自己高,而且愿意与你一起成长的老师呢?又有多少学生,能够遇到一个教学认真,永远为你举一反三,教你读书写字,又同时教你做人做事的老师呢?
他始终无悔地为华教传道,比手划脚地教授我们学业,耐心的解答我们无边无际的疑惑。
图片说明
这两张照片都是某日上课过后同学们兴起与老师所拍的照片
与老师催搞时的“刑具”——大藤条合照
在电脑中检视相片是赫然发现老师竟然扮了个鬼脸
让同学们个个忍俊不禁之余也佩服老师始终用所保有的这颗赤子之心与年轻的我们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