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來源:《中国报》 04/07/2011 报导:张晓芳
截至今年3月31日,丹州15间华小的学生人数多达6286名,其中46.6%学生人数来自哥打峇鲁市3间华小。
有两间华小的非华裔人数,比华裔人数多,分別是道北育智小和兰斗班让启文华小。育智华小则是马来学生和泰裔学生,皆比华裔学生多。
此外,巴西富地开智华小的华裔人数,就快被非华裔生迎头赶上,未来的变化引人关注。
当中是什么原因造成非华裔生比华裔生多,是地理环境、华裔人口下降或是其他因素,此特写会深入討论。
道北育智华小非华裔生多过华裔,华裔学生成"少数民族",校方不抗拒非华裔学生但仍坚守华校立场,以母语授课。
根据了解,拥有95年歷史的道北育智华小,目前有420名学生,包括25名幼儿园生。其中最多为泰裔学生,共有156名、巫裔学生143名、华裔86名及印裔10名。
非华裔学生开始"入侵"该校,是在70年代开始,当年全校只有十多名非华裔。
双语教课吃力
近4年来,非华裔的学生人数增长特別快,加上地理位置关係,道北县是以巫、泰裔居多,华人只属少数,因此形成今日的局面。
华校所注重的传统礼义孝道及纪律,成巫裔及泰裔將孩子送入华小就读主因,其次是华语在未来的经济地位及该校数理科成绩及格率达百分百。
道北许多华裔男子都与泰裔女子联婚,道北的华裔孩子,从小的生长环境,就是被非华裔民族包围,因此大部分的华裔孩子,除了外表与泰裔没有分別,语言上更是以马来文及泰文为主。
这种情况,使华小面对很大问题,虽然学生的国语成绩出色,华语成绩却常把学校的总及格率拉低。
由于许多学生家庭都不懂华文,因此家长自然而然把教导华文的重责,交给校方。
华文老师在教书时,面对很大的问题,因为纯以华语为媒介语,非华裔学生根本听不懂,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因此教师在教书时,被迫以双语教课,非常吃力。
学生在学习华文上,也面对重重困难,尤其父母不懂华文,他们只能向曾在华小就读的兄长或姐姐、朋友及老师求教。
黄贞进:不諳华语
华裔把孩子送到国小
家教协会主席黄贞进说,校方不会拒绝任何有兴趣学习华文及华人文化的学生加入学校,唯希望华裔家庭不要放弃华文,將孩子送到华校。
他说,一些乡区的华裔家长,因不諳华语而把孩子送到国小。
"在非华裔纷纷把孩子送到华校的当儿,华裔却把孩子送到国小,对此他感到担心。"
无论如何,他说,许多非华裔的学生成绩同样不错,甚至迎头赶上华裔学生,华文科考获A等。
一些家长曾向他说,他们把数名孩子分別送到国小及华小就读,发现在华小就读的孩子,较有自制性,会自动自发温习及功课,而且懂得孝顺父母。
"在一传十,十传百的效果下,许多非华裔家庭因而把孩子送到华小。为了让学生更掌握华文,校方开设补习班。"
张慧冰:非华裔不了解中国歷史
影响检考华文科表现
育智华小现任校长张慧冰说,该校非华裔生对于中国歷史典故缺乏了解,除了影响小六检定考成绩,也令教师在教课时相当吃力。
她说,许多短文题目都会穿插一些歷史典故在其中,但是这正是非华裔学生的弱点,他们始终难以了解当中的故事,进而影响了他们在华文科的表现。
她说,教师在教课时,可能会面对学生听不明白的问题,在逼不得已情况下,教师会以马来文作简单的解释。
她也说,非华裔学生当中泰裔占最多,学生们只有在上学时会接触到华文,回到家后就鲜少运用。
至于涉及华语的其他科目如数理科,校方只能应学生的语言掌握能力设目標,不会设太高期望。
她说,为了让学生能够掌握中国歷史典故,校方让学生多做短文练习。若学生平日也能多观赏中文电视节目,所播有关中国歷史故事的影片,相信会带来正面的效果。
有信心华文考A
*卡妮达(泰裔,父母亲皆泰裔)
学习华文遇到问题时,都会与朋友一起討论或问老师,我有信心在小六检定考中,考取华文A,升上中学后会继续学华文。平日会看华文故事书及华文节目。
老师规定讲华语
*努碧拉(巫裔)
父母是老师但不懂得华文,姐姐及哥哥也曾读育智华小。在班上,老师都规定我们一定要说华语,如果面对一些较难的词句,老师才会用国语解释。
我的志愿是当一名老师。
华文写作最难
*安妮艾沙(巫裔)
我认为华文写作最难,面对难题时只好询问班上的朋友或老师。以前曾在其他地方补习华文,后因地方远无人载送而停止。
升上中学续学习
*苏利亚(泰裔,父母亲皆泰裔)
上中学后会继续学华文,因为若没继续,担心会把学过的华语给忘了。曾代表学校参加歌唱比赛,对华文节目也有兴趣,若听不明白的地方就会看国语字幕。
我的第一志愿是当老师,其次是当厨师,因为我喜欢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