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来源:《东方日报》专题 官世峰 6/7/2011
日前有部长提出,印裔纷纷搬离郊区和园丘,造成当地泰米尔小学面对学生不足问题,设备提升也因人少而不得要领;华社恰恰相反,市区人口外移导致城市学校学生剧减,近住宅区的郊区学校则学生爆满,校园设备供不应求。教育部向来按学生人头决定学校拨款数额,但这种重量不重质的标准,往往造成城市与郊区学校资源分配不均,进而影响各校园的建设与发展。
吉隆坡彭亨路侨南华小,自敦拉萨17楼组屋搬迁以来,就面对学生人数逐年锐减的趋势。该校家教协会主席王卿荣说,7至8万住户的搬离,已让该校从2008年的892位学生,大幅降至今年的574人。
对于许多创校百年左右的华小而言,即使学生人数已从4位数降至3位数,但校园仍是「前人种树」的果实,规模较大之余,设备也相当齐全。惟教育部依据学生人头计算的拨款,正把这些华小陷于困境。
学校有很多固定支出,并不会随着人数的多寡而有很大的调动,即使开源节流也不是长远之计。王卿荣举例说:「以前有60位老师,现在只有30位,但办公室用电量还是一样,这点还包括了图书馆和科学室等。」
他透露,政府每年仅拨出人均29令吉50仙的水电费津贴,合计574位学生的侨南华小可获得约1万7000令吉拨款,但只足以维持该校3个月水电开销,就连支付水电费都成了一大难题。
设「重点学校」触动神经线
本报曾经把「学校资源分配要得当」这个题目,在上周的《爱谈天下事.东方上爱FM》电台节目里开谈,获得听众在面子书上积极讨论,其中KibaZai认为,教育部不应该按学生人头决定学校拨款,这是不公平对待;学生人数少,也意味着学校设备提升及各大计划会非常难行。
首相署部长纳兹里日前针对泰小现况提出,与其分散资源,不如把特定泰小改为「重点学校」,并可能关闭邻近一些微型泰小,集中资源发展重点学校,让学生接受更优质教育。
一旦华小也得以关闭方式换取资源的集中,想必会触动华社的神经线。听众Ho Chih Wei更质疑政府用意,重点学校是否只是合理化政府关闭更多国民型小学?须知增建华小泰小的繁文缛节,乃至行政偏差,都让人民有了一股保校精神,政府如果关闭现存的任何学校,无论理由是什么,都会引人诟病。
学校资源的分配,需要有如天秤的平衡之道,无论是学生人数与学校素质之间,抑或是国民学校与国民型学校之间,政府都须确保资源的均分,否则天秤歪向一边后,人民连最基本教育权利也将无法得到充分保障。
学生少,学习环境好
王卿荣表示,城市与郊区学校在学生人数呈悬殊,虽然市区华小在政府拨款方面不利,却有一个良好学习环境。
「侨南华小就像一间『私立』学校,学生和老师人数的对比是26对1,跟其他在住宅区的学校相较下,它们已达50多位学生对1位老师。」
他好奇,学校行政与教职员该怎样应对3000多名学生?「即使老师充满使命感,誓当人类灵魂工程师,教好每位学生,但在这情况下,也只能心有余而力不足。」
他呼吁,校长与行政人员不应以学生多为荣,而是注重华教整体发展,教育局督学须做适当安排,避免某些郊区住宅区学校爆满。
王超群:华小可迁郊区
董教总全国发展华小工委会主席的王超群认为,位于市中心的华小,可考虑搬迁到华裔人口日益密集的郊区,配合这样的新趋势作出转变。「同时政府须顾及郊区人口激增,学生爆满问题,加速增建华小,才是最实际方案。」
人口外移,市区华小招生难
也是教总主席王超群向本报表示,房屋逐渐向城市边缘发展,人口随之搬移,处于市中心的学校更被交通阻塞问题困扰,这等现象已让市区华小面临招生挑战。
根据教总去年调查报告显示,在近5年来,吉隆坡的41间华小当中,多达33间(80%)的学生人数是处于下跌趋势,总学生人数也从2004年的5万9197人,降至2010年的4万9216人。
把孩子送来,市区华小不可怕
城市华裔人口外移郊区,家长自然把孩子送到住家附近小学,最为方便。但侨南华小家协主席王卿荣希望家长能跳出框框,考虑把孩子送来市区学校就读。
他以吉隆坡市中心华小为例,都有很多年历史,设备、计算机班、课外活动等则与郊区学校大同小异。
据他了解,从郊区通往市区交通不太方便,也鲜少有校巴能把孩子送到城市学校。许多市区学校更无足够停车场及接送方便地点,使家长不愿把孩子送到该些学校。「许多家长会在放学后,把孩子送去补习班或安亲班,之后再接孩子回家,但这样来来回回,一想到市区交通拥挤就感到怕!」
他说,市区学校各造有必要检讨学生人数锐减问题,安排对策让人数回升,也连带提高政府的拨款,减轻学校运作负担。
侨南华小是全隆市唯一设有安亲班,学生留在学校至傍晚6时,由老师协助完成功课,以便回到家可享天伦乐。这不仅方便家长学生,成立安亲班收入也可支助学校水电开销等。
王卿荣希望家长能有孟母三迁精神,万勿只为一时方便,而把孩子置于郊区学生爆满的环境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