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来源:《光华日报》
http://www.kwongwah.com.my/news/2011/07/09/4.html

麻坑新中华小(居林8日讯)位于吉打与霹雳交界麻坑新中华小,3年后可能出现尴尬局面,该校或成为吉打州甚至全国,唯一一所没有华裔学生的华小!

麻坑新村是位于吉打与霹雳交界的一个小镇,新中华小建校于1946年,至今有65年历史,在全盛时期,曾有过200名学生的记录,如今,学生人数逐年减少。目前,该校仅有29名学生,包括25名巫裔、两名印裔,2名华裔,若情况持续,3年后的麻坑新中华小,或会成为唯一一所没有华裔学生的华小。

今年新中华小的六年级生有3人,其中1人是华裔男学生,另1名华裔女学生则就读3年级。

明年仅剩1华裔生

新中华小校长张雅惜接受《光华日报》访问时指出,明年入学的新生共有4人,全为巫裔学生。

也就是说,今年小六学生毕业后,明年新中的学生人数共有30人,而华裔生只有仅仅1人。若在3年后依旧没有华裔学生报读新中,这表示新中有可能成为全国唯一一间没有华裔学生就读的华校。

目前,新中华小教师包括校长有12人,平均每位老师仅教导2、3名学生,师资算是充足,然而,却长期面对严重的学生来源问题。张校长说,由于友族学生完全没有华文基础,因此老师们在教导上也面对一定的难度,虽然一个年级平均只有4、5名学生,但教学起来却一点也不简单。

"办一所学校,其中一个最大的困境是面对学生来源问题,若这样的情况继续发生,学校将很难维持操作。"

不离不弃 坚信能走出困境

尽管新中华小的前路是苛刻难行,董事会依旧对这所拥有超过半个世纪历史的华校不离不弃,即使目前整个麻坑小镇只剩少过30户华裔家庭,董事会还是坚守华教堡垒,坚信新中有朝一日,可以走出这个困境。

只是,摆在眼前的事实,新中华小能不能跨越历史长河、与时并进,不仅是董事会和家教协会的责任,巫裔家长会不会继续把孩子送入新中,也决定这所学校的存亡。

而且,仅存的2名华裔学生,其中1名男学生是该校的六年级生,而另1名女学生则是三年级学生,在该名男学生毕业后,新中就只剩一名华裔生了。

陈振淼:期待麻坑能发展 董事会反对迁校

尽管学生人数越来越少,新中董事会依旧对华小未来抱有希望,反对迁校决保校!

新中华小董事长陈振淼说,新中是全村唯一的华校,如果迁走了,那麻坑还有什么条件吸引华裔居民到来经商或是居住?

他说,他反对迁校,董事会也认为迁校并不能解决问题,若地方上缺乏学校,将很难获得发展,他希望麻坑新村有一天能够发展,吸引更多人来这里就业和居住。

"况且要处理迁校问题并不容易,并非在短时期内可以成功迁校,根据以往华小迁校的记录,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他指出,麻坑新村的华裔人家约有40余户,不过真正住在这里的只有20多户人家,其余的都在外地工作,有些只有在周末或偶尔回来小住。

他说,麻坑面对华裔年轻人口外流的现象,现在年轻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多了,在小地方很难有发挥的空间,因此他们都选择到城市去发展,在外落地生根。

陈国辉:支持保校

吉打华校董事联合会主席陈国辉局绅支持新中华小董事会保校决定,并希望董事会能够确保这所以非华裔占多数的华校不会变质。

他说,迁校是一项大工程,不仅手续复杂,也必须预先得到教育部批准才可以着手处理,问题是,要迁往哪里?迁校一点都不容易。

在此情况下,他认同及支持新中董事会的决定,他说,即使要搬迁都不知道要搬去哪里,倒不如把重心放在办好新中,保持麻坑唯一的华小,确保新中还是保持着华校的特质。

"我可以理解,要确保一所以友族占多数的华小,继续保存华校的特质不简单,我还是希望教师们能够以华文教学,起码要确保这所华小的媒介语是华语。"

卢勇州:空气清新 适合教学

新中华小唯一的男教师卢勇州非常喜欢新中校园这个工作环境,他受访时指出,他在去年8月到新中任教,虽然是郊区学校,但胜在空气清新,环境宁静,非常适合学生学习。

他是4年级的级任老师,也有教导3年级学生,其中只有1名学生是华裔,他说,教导友族学生的难处,是必须多加翻译,以华语交谈时,也必须重复很多遍,他们才会明白,不过,他不会感到气馁,会给更多耐心来教导他们。


教总会歌

因为明天

联络教总

马来西亚华校教师会总会
Lot 5, Seksyen 10,
Jalan Bukit,
43000 Kajang, Selangor.
地图/谷歌地图
电邮:info@jiaozong.org.my
电话 : 603-87362633 传真 : 603-87360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