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1819年 – 五福书院的创办

我国的华文教育萌芽于19世纪初。根据历史的记录,早在1815年,马六甲就已设立了华文学校。不过,到目前为止,可考据的最早的华文学校是于1819年在槟城设立的五福书院。因此,从 1819年算起,一直发展到今天,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已有190年的历史。

当时,这些所谓的华文学校都是以私塾的形式出现。那个时候,为了解决孩子的教育需求,地方上的侨领就在会馆、宗祠或神庙建立私塾,以方言教授《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和四书之类的经典古籍,同时也教导书法和珠算等。私塾虽然规模不大,而且设备简陋,但却代表了华人社会重视教育的特性。

1.2 1904年 – 新式学堂的设立

1898年,中国政府进行教育改革,建立新式学堂。此举获得马来亚侨领热烈响应,纷纷设立新式学堂以取代旧有的私塾制度。在马来亚,最早出现的新式学堂是于1904年在槟城设立的孔圣会中华学校,接着有吉隆坡尊孔学校(1906年)、霹雳育才学校(1908年)和吉隆坡坤成学校(1908年)等等。20世纪可说是马来亚现代华校史的开始,其课程包括修身、读经、华文、英文、历史、地理、算术、物理和体操等。

1.3 1919年 – 教学媒介语由方言改为华语

1919年五四运动后,所有的教学媒介语都由方言改为华语。在开始的时候,华文学校只设有小学的课程,到了1923年才陆续开办初中班级,例如槟城钟灵中学(1923年)、尊孔中学(1924年)等等,而高中班级则在1931年方开始设立。尔后,这些新式学堂也就发展成为今天的华文中小学。

1.4 1920年 – 英殖民政府开始管制

在1920年以前,英国殖民政府对华文教育採取“自由放任”的政策,对华文教育不闻不问,任其自生自灭。当时,马来亚华文教育的学制、教学和课程目标都直接受到中国教育制度的影响,包括教科书和教师大部分也都来自中国。 有感於华文学校深受中国思潮的影响,具有鲜明的反殖和民主意识,因此英殖民政府于1920年实施《学校注册法令》,开始了对华文教育的管制。资料显示,在这项法令下,最少有315所华校在1925年至1928年间被关闭。

1.5 40年代 – 炮火摧残,战后重建

二战期间,马来亚沦陷,被日本占领了3年8个月。由于华人社会鲜明的抗日反侵略立场,造成日军屠杀华人,包括了许多华校师生也惨遭杀害。绝大多数华校被迫停课,而且许多校舍被占用和遭破坏,华文教育的发展一度停顿下来。

表(1.1)1946年至1957年马来亚华校数目和学生人数
年份 学校数目 学生人数
1946 1,105 172,101
1947 1,338 193,340
1948 1,364 189,230
1949 1,338 202,769
1950 1,319 216,465
1951 1,171 206,343
1952 1,203 239,356
1953 1,214 250,881
1954 1,236 252,312
1955 1,276 277,454
1956 1,325 320,168
1957 1,347 391,667
资料来源:陈绿漪,“大马半岛华文教育的发展”,收录在《教总33年特刊》

二战结束后,各地华校纷纷复办。此外,一些新的华文学校也相继设立,表(1.1)显示从1946年至1957年马来亚华校数目和学生人数的概况。

资料显示,华校的学生人数逐年增加,从1946年约17万人增加到1957年约39万人。其中,1956年所展开的适龄儿童登记运动获得马来亚华社重视,纷纷把子女送入华校,结果在短短的一年期间内,华小学生人数从1956年的320,168人,激增到1957年的391,667人,增加了将近7万名学童。根据当时华文报章的报导,华人子女登记入华校就读者几乎达到一百巴仙。

统计资料也显示,华校数目在1948年至1951年的期间有减少的现象,这是因为战后,一些华校因经济困境问题和其它种种原因无法复办;与此同时,也有一些学校董事会提出合并华小的建议,以统筹统办,寻求更好的发展;此外,英殖民政府于1948年宣布紧急状态,并设立新村,导致一些华小被迫合并,这些都是造成华小数目减少的原因。

无论如何,虽然一些地区的华校关闭,不过,也有一些新华校随着新村的设立,或在华社的努力下而建立起来。因此,从1951年一直到1957年,马来亚华校的数目仍然是处于增长的趋势。

1.6 50年代 – 独立前后,危机重重

英殖民政府自1950年以来,相继提出和通过多项不利华文教育发展的报告书和法令,包括《1950年荷格教育报告书》、《1951年巴恩氏马来文教育报告书》、《1952年教育法令》以及《1954年教育白皮书》,其目的在于消灭华文教育(表1.2)。

1951年12月25日,教总成立 
1951年12月25日,教总成立。

在这期间,维护华文教育的两大机构,即教总(1951年成立,全名马来西亚华校教师会总会)和董总(1954年成立,全名马来西亚华校董事联合会总会)先后成立,为民族语文和教育的生存与发展展开不懈的斗争,以争取公平合理的权益和地位。

表(1.2)1950年 — 1954年不利华教发展之教育报告书与教育法令条文
教育报告书 /
教育法令
语言政策主张
1950年
荷格教育报告书
主张小学教育制度必须以英文为主,而马来文也被允许作为小学教学媒介语。不过,这份报告书也定下了以英语为教学媒介语的最后目标。
1951年
巴恩氏马来文教育报告书
建议取消方言学校,同时,国民学校的全部课程以马来文教授。报告书认为,家长凡欲以马来亚为其永久家乡和效忠对象,当会送其子女进入国民学校,反之则表示其对马来亚的不忠诚。
1952年
教育法令
宣布以英文和马来文为媒介的国民学校取代华文和淡米尔文学校。
1954年
教育白皮书
主张在方言学校开设以英文为媒介语的英文班级,以逐步把这些学校发展成为国民学校。
资料来源:教总调查研究及资讯组整理

1955年,马来亚联合邦举行史上首次普选,选举结果联盟(巫统、马华公会、国大党)取得压倒性胜利。不过,成功执政后的联盟政府却没有兑现在竞选宣言中对华文教育所许下的承诺,即“让使用母语的学校自由发展,鼓励而不会摧残任何一族的学校、语言和文化”,反而处心积虑阻挠华教的发展。

然而,联盟政府胜利后的第一份教育报告书,即《1956年拉萨报告书》就提出“一种语文,一种教育制度”的单元教育理念,也就是备受争论的“教育最终目标”。《1956年拉萨报告书》第二章第12条阐明:“本邦教育政策之最终目标,必须为集中各族儿童于一种全国性的教育制度之下,而在此教育制度之下,本邦国语(马来语)乃主要的教学媒介;然本委员会亦承认,达到此种目标,不能操之过急,必须逐步进行”。

无论如何,"教育最终目标"在教总主席林连玉向教育部长阿都拉萨的交涉之下,联盟政府为保持三大民族的团结,以利开国的建设,而没有把"教育最终目标"纳入国家独立前夕所颁布的《1957年教育法令》。相比其他的教育法令,《1957年教育法令》可说是独立至今,比较符合我国多元种族国情的教育法令。

《1957年教育法令》第3条文明确阐明:"联合邦教育政策,旨在建立一个为全体人民所能接受的国家教育制度;以满足他们的需求和能促进他们的文化、社会、经济及政治发展;以马来语为本邦国语,同时维护和扶持非马来语文及文化的发展"。但遗憾的是,这份体现多元精神的教育法令却在短短的几年内被其它强调单元化教育政策的教育法令所取代。

1.7 60年代至今 – 推行单元化教育政策,落实教育最终目标

1959年,马来亚举行独立后的首次普选,联盟政党再次获胜,继续掌政。

1960年2月,政府成立以新任教育部长拉曼达立为首的教育政策检讨委员会,对国家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的情况进行检讨。这个委员会所发布的《1960年拉曼达立报告书》对"教育最终目标"加以肯定,并提出了落实的建议,而政府也根据此份报告书的建议制订了《1961年教育法令》。

《1961年教育法令》贯彻以马来文作为所有学校主要教学媒介语的"教育最终目标",并对国家教育政策定下了单元化的大方向。这一点非常清楚地列在法令的前言中:"法令需进一步规定,以确保这项教育政策有效执行,包括有关的特别条文规定,逐步发展成为一个以国语(马来文)为主要教学媒介语的教育制度"

在这项教育法令下,华文中学被强制改变教学媒介语,变成以英文为教学媒介语的国民型中学(最后再被改为以马来文为教学媒介语的国民中学);而那些不愿意改变教学媒介语的学校,就成为没有政府津贴的华文独立中学。同时,法令也授权教育部长在认为适当的时候,将国民型小学(华小、英小和淡小)改为以马来文为媒介语的国民小学。结果,英文中小学从70年代开始,逐步被改为以马来文为主要教学媒介语的国民中小学。

数十年来,许多不利华小的言论,例如多源流学校的教育制度妨碍国民团结;华小、淡小的存在导致种族极化;甚至是吁请政府关闭华小和淡小等种种极端和狭隘民族主义的谈话不绝于耳。而这种强调"一种语文、一个民族"的单元化精神也全面在执政当局的种种教育措施中加以贯彻,企图消灭华小。所幸在广大华社的坚持和拼搏下,华小才得以在逆境中艰辛成长,并发展到今天。以下是自80年代以来,其中一部分不利华小的教育措施:

年代 事件 概况
80年代 3M课程 1980年,教育部宣布我国小学将实施3M制新课程(即重视读、写、算能力的培训)。在此制度下,除了华文和算术,其他科目的教材都用马来文编写。音乐课50巴仙是马来歌曲,另外50巴仙是马来翻译歌曲。华社认为,这项措施存有改变华小教学媒介的企图,因此坚决反对。
华小集会
用马来文
1984年,吉隆坡教育局通令区内华小举行一切集会如周会、毕业典礼、运动会等,必须用马来语进行,引起华社群起抗议。
综合学校计划 1985年,教育部宣布推行综合学校计划,把不同源流学校结合在一起,大家共用设备、共同参与课外活动,以加强彼此的合作和团结。这项宣布引起华社的强烈反对,认为这项计划企图以促进团结的名义使华小变质。
不谙华文教师
到华小担任高职
1987年,教育部委派不谙华文的教师到华小担任行政高职。为了反对此项不合理的措施,全国各地3,000多个华团和政党集聚在吉隆坡天后宫召开抗议大会。此外,许多华小也展开罢课行动,以示抗议。最后,引发了大逮捕行动,教总主席沈慕羽,副主席庄迪君和董总主席林晃昇都被政府援引《内安法令》加以扣留。
90年代 宏愿学校计划 1995年,政府提出宏愿学校计划,把不同源流的学校设在同一座建筑物,大家共用设备、共用教师资源和共同进行课外活动等,以培养族群间互相了解和容忍的精神。此计划也重提以“教育最终目标”作为国家教育政策的基础,以促进国民团结。遭华社反对后,政府在2000年再次提出此项计划,并强加执行。
2000
年代
英语教数理政策 2003年,政府强硬在各源流小学推行英语教数理政策。在华社的强烈反对下,华小最终是同时使用华语和英语进行教学,变相落实英语教数理政策。这项措施违反了教学原理,不但无法提升学生的英文水平,反而影响了数理的学习。与此同时,这项政策也严重打击各族群母语教育的发展,对华小而言,不但对华语的学习带来负面影响,更有逐步弱化华小特质的危机。
《2006年-2010年
教育发展大蓝图》
2007年公布的《2006年-2010年教育发展大蓝图》,是引领今后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指导文件。大蓝图虽然提出了许多进步的教育理念,但基本思想却脱离不了单元教育政策的传统框架,没有体现公平对待各族群母语教育的基本原则。例如大蓝图提出强化国民学校作为核心策略;第4章第4.26节明确说明政府鼓励在学前至中学阶段的教育建立一个以国语为媒介语的制度,而其他主要族群的语文则列为选修科;第6章第6.01节则引述马来学者阿米努丁巴吉(Aminuddin Baki)于1953年所提出的观点:“现有教育结构的错误是多元语文源流的制度已经,并且正在鼓励种族隔离”,来加以说明通过单一源流学校促进国民团结的重要性。
资料来源:教总调查研究及资讯组整理

1987年天后宫大集会,华社一致反对教育部派遣不具华文资格的老师到华小担任高职。
1987年天后宫大集会,华社一致反对教育部派遣不具华文资格的老师到华小担任高职。

1995年大选后,政府提出《1995年教育法案》,并于1996年在宪报公布,成为《1996年教育法令》,正式取代已推行了35年的《1961年教育法令》。

《1996年教育法令》在绪论中就阐明,国家教育政策将通过一项“规定国语为主要教学媒介、国家教育课程和共同考试的国家教育制度”来加以执行。华教团体的研究分析指出,《1996年教育法令》使用了复杂、隐晦的文字,不但延续了一贯单元化教育政策的本质,甚至是把“教育最终目标”变成“现行目标”,华小和华文独中在法理上已失去了应有的地位。

1.8 小结

整体而言,无论是英殖民政府或是独立后的马来西亚政府,都陆陆续续推出许多不利华教的法令和教育措施。从政府所颁佈的一系列措施中,我们发现在50年代以前的措施旨在通过各种管道加强对华文教育的管制,例如限制华校只准聘请本地出生的教师;废除华校所有反殖民主义的课本;甚至是通过给予津贴来达到管制的目的。但是在50年代开始的种种教育政策则是企图消灭华文教育。独立至今,政府非但没有摒弃英殖民政府时代不利多源流教育发展的制度,反而强化了单元化教育政策的推行。

事实上,从《1956年拉萨报告书》到《1960年拉曼达立报告书》,以及《1961年教育法令》到《1996年教育法令》的通过,都对国家教育的发展起着重大影响,特别是对华文教育有着存亡关系的深远影响。

显而易见,《1956年拉萨报告书》所提出的"教育最终目标",已成为国家教育政策的中心思想,是政府制定教育制度的指导原则,是各项教育措施所要落实的目标。因此,独立以来,华文教育一直遭到政府不公平的对待,华小的发展处处受限,包括无法根据华裔人口的需求而增建、拨款不足,以及数十年都面对师资短缺问题等等,追根究底,其根源就是政府的教育最终目标,也就是单元化的国家教育政策。

全文来源:《华小建校、迁校和微型华小资料集》 教总出版 2008年


备注:

2012年9月11日,教育部日前推介《国家教育发展蓝图初步报告(2013-2025年)》,为我国接下来13年的教育路线图制定方向与愿景。虽然这份教育蓝图提出了许多教育改革计划,目的在于落实和贯彻均衡发展的素质教育,进而为国家培育有素质、有竞争力的人力资本,但是《国家教育发展蓝图初步报告》却没有对华教长期所面对的问题进行探讨及提出解决方案,而且也过于强调国文和英文,并提出国民型学校(华小和淡小)从四年级开始采用与国小一样的国文课程,完全忽略了华小以华文作为主要教学媒介语的事实。此外,《国家教育发展蓝图初步报告》也强调多源流学校的存在不利国民团结,以合理化政府全面发展国小成为全民首选学校的政策,这可说是延续了《1956年拉萨报告书》教育最终目标要落实一种语文、一种源流学校的精神。教总日前已经针对《国家教育发展蓝图初步报告》作出回应,全文请 点击阅读 

国家教育发展蓝图初步报告(2013-2025年):延续单元化教育政策,不利多源流学校发展
国家教育发展蓝图初步报告(2013-2025年):延续单元化教育政策,不利多源流学校发展


教总会歌

因为明天

联络教总

马来西亚华校教师会总会
Lot 5, Seksyen 10,
Jalan Bukit,
43000 Kajang, Selangor.
地图/谷歌地图
电邮:info@jiaozong.org.my
电话 : 603-87362633 传真 : 603-87360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