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2)显示西马半岛各州和吉隆坡联邦直辖区现有986所华小创办年份的概况。资料显示,于独立前(1957年)创办的华小数目为907所,占西马半岛各州和吉隆坡华小总数的91.99 % 。而独立后至今所创办的华小数目则有73所,占了7.40 % 。

资料也显示,有121所华小(12.27 %)是在1920年之前创办的。这些华小有者是马来亚侨领因应中国晚清的教育改革而设立的新式学堂,有者则是从私塾教育逐渐转换为新式学堂,而这些新式学堂也就发展成为今天的华文小学。

英殖民政府在1920年推行《学校注册法令》,虽然导致许多华校关闭,但华文教育的发展并没有因此而停顿。从1920年至1941年期间,尽管政府严加管制,而且也没有获得政府的资助,但无论是城镇还是乡区,只要有华人的地方,华校就如雨后春笋般,一所接一所的创办起来。事实上,现有的大部分华小都是在这段期间由华社自行创办的。根据统计,有465所华小(47.16%)是在1921年至1941年期间创办的。

表(2.2)马来西亚半岛各州和吉隆坡现有华小的创办年份统计表
年代
州属
1920
之前
1921-
1941
1942-
1944
1945-
1956
1957 1958-
1969
1970-
1989
1990-
2008
总数
柔佛 15 106 1 66 3 19 2 3 215
马六甲 2 36 0 25 0 1 1 0 65
森美兰 9 35 0 34 1 2 1 0 82
雪兰莪 12 52 1 29 0 3 5 5 107
吉隆坡 11 13 1 11 0 1 3 1 41
霹雳 29 83 2 66 0 7 0 0 187
槟城 21 42 0 21 2 3 1 0 90
吉打 13 52 2 19 0 2 2 0 90
玻璃市 2 7 0 1 0 0 0 0 10
吉兰丹 1 9 0 3 0 1 0 0 14
登嘉楼 1 6 0 3 0 0 0 0 10
彭亨 5 24 0 36 0 9 1 0 75
总数 121 465 7 314 6 48 16 9 986
百分比 12.27 47.16 0.71 31.85 0.61 4.87 1.62 0.91 100.00
资料来源:教总调查研究及资讯组整理自《教总33年》、各州董联会、教师会和华 小纪念特刊。

注:上述的资料是截至2008年的华小数目。2012年,西马半岛共有988所华小,这两所华小是雪兰莪万挠爱美乐华小(全新华小,2012年启用),以及吉兰丹布赖华小(1966年以来是话望生华小分校,行政上附属于话望生总校,2011年获得教育部批准为一所行政独立的华小,成为吉兰丹的第15所华小。)

在日本统治马来亚的时期(1942-1944年),华文教育的发展几乎停顿下来,许多华小的校舍不是遭到破坏,就是被迫关闭。日治时期,只有7所华小在这段期间设立。

二战结束后,基于对华文教育的殷切需求,因此除了在战争期间被关闭的华校纷纷复办,西马半岛还设立了许多新学校。这段期间也有许多华小是随着英殖民政府宣布紧急状态,并成立新村后而创办的华小。根据统计,战后至独立前期间(1945年至1956年)创办的华小共有314所(31.85 % )。

(槟城协和华小,创办于1928年。) 照片来源:协和华小网站

(柔佛兴楼侨庆华小,1932年创校。“侨庆”,即“共建侨教,同申庆幸”) 照片来源:学校侨庆华小网站

整体而言,独立前创办的华小,绝大部分是由华社一手设立起来的,只有极少部分是由政府创办的。以吉隆坡为例,在36所于1957年之前创办的华小当中,只有2所是由英殖民政府设立的,那就是冼都中文华小(1927年)和州立华小(1928年)。英殖民政府不重视华文教育,因此无论是战前或战后,要政府协助华文教育的发展可说是难如登天。

1957年马来亚独立自治后,虽然华小被纳入国家教育体系的一环,但是在单元化教育政策的主导下,华小的发展继续受到限制,包括无法根据华裔人口的需求而增建,这是非常不合理的。

资料显示,独立后至今,华小数目增加最多的时期是在1958年至1969年期间,一共有48所。一些在这段期间增建的华小是原本分上、下午班上课的华小,不过在教育部的指示下,一分为二变成2所学校(即上午校和下午校),例如:

年份 学校
1958年 柔佛州新山宽柔华小一校、二校和三校
柔佛州居銮中华华小一校、二校和三校
吉打州双溪大年新民华小A校和B校
吉打州居林觉民华小A校和B校
彭亨州文冬启文华小上午校、暹猛启文华小和力巴启文华小
1959年 霹雳州万华华小一校和二校
槟城州日新华小A校和B校
1960年 柔佛州新山新山宽柔华小一校和四校
1961年 吉隆坡甲洞华小一校和二校
1962年 霹雳州安顺三民华小一校和二校
1963年 柔佛州新山宽柔华小三校和五校
柔佛州峇都巴辖爱群华小一校和二校
柔佛州峇都巴辖正修华小一校和二校
柔佛州笨珍培群华小一校和二校
1964年 槟城州中华华小A校和B校
1965年 雪兰莪州巴生班达马兰华小A校和B校
霹雳州太平华联华小一校、二校和三校
1967年 雪兰莪州沙登新村华小一校和二校
1968年 柔佛州古来华小一校和二校

1970年以后,马来西亚半岛新增建的华小数目减少了许多。从1970年至1989年,只有16所新的华小启用,其中的4所是于1970年至1980年期间由原校一分为二的方式而增设的华小。这些华小包括了柔佛州昔加末利民达华小一校和二校、雪兰莪州巴生滨华华小一校和二校、吉隆坡增江中区华小一校和二校、吉隆坡坤成华小一校和二校。

步入90年代后,新设立的华小更是进一步减少,从1990年至今,马来西亚半岛只设立了9所新的华小。表(2.3)显示1970年至2008年新增建华小的名单及概况。

表(2.3)1970年至2008年新增建的华小名单和概况
序 号 学校 创办过程
1 柔佛州
昔加末利民达华小二校
学校类型:全津贴学校
启用年份:1973年
昔加末利民达华小于1973年分为利民达华小一校和二校,两校行政独立,但共用校舍,一校在上午上课,二校则在下午上课。由于课室不足,使两校的发展及行政受到限制。1994年初,董事部连同两校家教协会和当地党团成立筹建新校舍委员会,以增建校舍,一劳永逸解决课室不足的问题。在筹获94万元的建校基金后,新校舍于1997年开始动工兴建,在竣工启用后,利民达华小二校迁入新校舍,两校开始各自使用本身的校舍上课。
2 柔佛州
新山坚柏华小
学校类型:全津贴学校
启用年份:1975年
1966年12月,当地乡委会代表致函向政府申请兴建华小,并于1967年4月接获教育局来函表示同意建校申请。经过多次波折和三番四次的变更,乡委会终寻获校地。在华基执政党的协助下,于1973年动工,1974年竣工,成为柔佛州首间由政府出资兴建的华小。
3 柔佛州
新山国光华小二校
学校类型:半津贴学校
启用年份:1998年
早在1988年11月,教育部副部长云时进已表示将与教育部长安华商讨在士古来皇后花园兴建华小的问题,但过后却一直没有进展。由于国光华小学生人数激增,因此校方遂于1991年3月19日致函教育部副部长冯镇安,要求在士古来皇后花园兴建1所华小。在同一年的11月1日,新闻部长莫哈末拉末表示,内阁已经批准国光华小二校建校,并于1992年2月12日,亲自把批准建校公函交至国光华小董事长郭鹤尧。虽然获得批准建校,但建校委员会却必须自己寻找校地建校。建校委员会积极寻找和申请校地,然而,所寻找的校地却因是国小保留地而被拒绝。经多次争取后,州行政议员蔡细历医生于1994年7月6日的“国光宴”上宣布政府批准拨出一块保留地作为兴建国光华小二校的校地,并于1995年4月10日(1995年全国大选期间)进行动土礼。为使新校舍可以在短期获得兴建,建校委员会积极在民间展开各项筹款活动,例如在1997年11月16日举办的慈善晚宴上就为国光华小二校筹获一百万元。从争取到启用,国光华小二校可说是一波三折,在当地华社锲而不舍的努力下才获得兴建。
4 柔佛州
古来大古来华小
学校类型:半津贴学校
启用年份:2001年
大古来华小是华社几经艰难,历经20年,并托“大选之福”才成功兴办的华小。虽然大古来华小早在1981年已经获得教育部批准兴建,并列入第四大马计划(1981-1985年)的建校工程,但却一直没有进展。1995年2月间,柔佛州务大臣慕尤汀正式宣布在大古来城拨出5英亩的地段,作为兴建华小的用途。同一年4月19日(1995年全国大选期间),首相马哈迪医生在“领袖与民同在”的大集会上,正式颁发大古来华小校地准证,并宣布拨款10万元充作大古来华小的课室设备用途。虽然有了校地,但由于一直没有获得教育部所发出的准证,因而建校工程也被拖延。经过大约三年的等待后,教育部才在1998年8月1日正式批准兴建大古来华小,并在1999年9月6日(1999年全国大选前)进行动土仪式。不过,由于大古来华小是半津贴华小,因此必须自行筹款。在耗资约200万元的建校经费当中,有80%的费用是由校方自行筹获。
5 柔佛州
新山柔佛再也华小
学校类型:全津贴学校
启用年份:2001年
新山县柔佛再也是一个华裔人口高度密集区,而新山华社早在1996年就已要求政府在当地兴建华小,但一直没有获得批准。然而,2000年11月18日,政府却宣布在第八大马计划(2001-2005年)下将在雪州首邦市和柔佛州柔佛再也兴建两所宏愿学校,引起了华社的不满,并提出抗议。经华社的极力反对下,内阁最终于2001年4月25日宣布在柔佛再也开办一所新的华小,以取代在当地兴建宏愿学校的计划。由于当地迫切需要一所新的华小,因此当地华社也积极争取把已建竣,但一直空置的国小改为华小的用途。经争取后,内阁于2001年7月4日批准把柔佛再也第四国小改为柔佛再也华小。
6     马六甲州
野新甘文路华小
学校类型:全津贴学校
启用年份:1979年
自1961年起,甘文路国小就设有下午班华文组。基于种种的不便,因此,当地华裔村民都渴望能有1所行政独立的华小。1977年初,当地华社成立了工委会,以争取兴建华小的工作,并向教育部副部长陈声新提呈建校备忘录。1978年,教育部宣布甘文路国小的华文组将于1979年正式成为1所行政独立的华小。行政分开后,甘文路华小还是继续借用甘文路国小的课室。为了拥有本身的校舍,建校委员会展开争取兴建新校舍的工作,见过多位华裔教育部副部长(陈声新、陈忠鸿、周宝琼、云时进),也获得多次的承诺,但新校舍建校工作始终没有获得落实。1991年5月4日,教育部副部长冯镇安博士表示将向内阁争取拨款,同时在第六大马计划(1991-1995年)下优先发展该校。1992年11月13日,冯镇安副部长主持学校新校舍动土仪式,并宣布拨款80多万元作为建校经费。历经17年的争取,甘文路华小终于在1996年8月6日迁入新校舍,从此脱离寄人篱下的困境。
7 森美兰州
马口华小
学校类型:全津贴学校
启用年份:1971年
自1967年开始,马口启文华小就面对学生人数爆满的困境,而且校地有限,无法扩建。到了1969年,该校的学生人数近2千人。基于此,启文华小董事会致函教育部,以申请兴建1所新的华小。同一年,建校申请获得教育部的批准,并在1970年2月动工,由教育部负责兴建。
8 雪兰莪州
沙白安南培民华小
学校类型:全津贴学校
启用年份:1973年
培民华小是由两所独立华小合并而成,即德古鲁培德华小及文丁哥坝育民华小。培德独立学校和育民独立学校都是成立于1940年。1967年,两校董事会皆向教育局申请为全津贴学校,但被拒绝,教育局反建议两校合并为一所学校。1968年2月,两校代表经讨论后,同意合并,同时也即刻成立董事会,以进行申请成为全津贴学校的工作。1973年,培民华小获得教育部批准成为全津贴学校,并暂时以文丁哥坝育民华小为总校,德古鲁培德华小为分校,直到新校舍竣工后,学生才于1977年1月迁入新校舍上课。
9 雪兰莪州
巴生滨华华小二校
学校类型:半津贴学校
启用年份:1974年
1974年,滨华华小学生人数超过2,500人,在教育部的指示下,分为一校和二校。一校在下午班上课,直到1988年,两校轮流分上下午班上课。由于滨华独中、一校和二校共用一个校园,学生人数过多和拥挤,为教学和行政工作带来诸多不便。滨华华小一校和二校先后展开迁校,以寻求更好的发展。滨华华小二校位于富豪苑的新校址于2005年12月获得教育部的批准后,董事部积极筹款建校。耗资650万元的首期建校工程于2009年竣工并启用。
10 雪兰莪州
士拉央华小
学校类型:全津贴学校
启用年份:1976年
60年代初期,许多居住在文良港甘榜暹和其他木屋区的居民被政府安置在新开辟的士拉央峇鲁新村。由于没有华小,村内华裔学童只好每天舟车劳顿,到吉隆坡孟加兰民众华小上课。1973年,民众华小学生人数达到2,000人,校舍不敷应用。因此,校方向教育部申请在士拉央峇鲁新村兴建1所华小。这项建议于1974年获得教育部的批准,并列入第二大马发展计划(1971-1975年)。不过,为了避免出现变卦,在教育部的同意下,校方先借用当地1所国小课室,以让村内华裔学童上课。1975年,学生人数激增,几经波折下,校方终得到批准借用当地的中学和国小的课室,以及民众会堂和马华公会会所作为上课地点。学童在当时有如难民,散布在4个不同的地点上课。1976年,新校舍竣工启用后,学生才回到属于自己的学校上课。
11 雪兰莪州
甲洞帝沙再也华小
学校类型:全津贴学校
启用年份:1978年
70年代,甲洞新住宅区蓬勃发展,华裔人口激增。1976年新学年,当地华小严重爆满,许多莘莘学子被拒于华小门外。校方在教育局的批准下,把华裔新生安排到国小新校舍上课,但不久后,教育局又指示有关国小停止借出课室,结果引起华裔家长的不满,并展开和平请愿,要求兴建华小。当地家长的要求获得社会人士及华基政党的支持,最终,政府答应在当地兴建1所新的华小,并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竣工启用。
12 雪兰莪州
巴生兰花园华小
学校类型:全津贴学校
启用年份:1989年
巴生北区华小学生人数爆满的情况日趋严重,因此巴生华基政党和华团于1976年9月30日成立建校筹委会,以争取增建华小,并提呈兴建华小备忘录予当地的马华国州议员和教育部,但都没有进展。1985年新学年,巴生北区3所华小面对学额严重爆满的问题。在教育局的批准下,共和华小获准借用光华独中的课室,以在下午开办分校。1986年4月(1986年全国大选前),教育部副部长黄俊杰宣布,教育部已批准兴建华小的申请,但是校地却无着落。结果,又经一年多的争取后,才得到教育局拨出一块校地。新华小于1987年6月进行动土礼,由政府负责兴建。
13 雪兰莪州
八打灵培才华小二校
学校类型:全津贴学校
启用年份:2001年
八打灵县的屋业蓬勃发展,新住宅区不断冒起,华裔人口也随着激增,造成原有的华小学生人数严重爆满。1999年大选前,政府宣布批准在万达镇兴建培才华小二校。然而,由于当地华小严重不足,迫切需要一所新的华小,因此在当地华社的大力争取下,教育部于2000年4月,批准把1所即将建竣的国小改为培才华小二校的新校舍。因此,培才华小二校是1999年大选前6所获得批准增建的华小当中,最快启用的新华小。
14 雪兰莪州
首邦市敦陈祯禄华小
学校类型:全津贴学校
启用年份:2002年
首邦市仅有的一所华小,即力行华小多年来面对学生人数严重爆满的困境,因此,当地的华社都非常希望政府在首邦市增建华小。然而,政府却宣布要在当地推行宏愿学校计划,这引起了华社的不满和抗议。尽管华社强烈反对,政府仍然强硬在首邦市落实涵盖国小、华小和淡小的宏愿学校计划。首邦市敦陈祯禄华小是目前全国唯一一所以宏愿学校模式出现的华小。
15 雪兰莪州
首都镇康乐华小二校
学校类型:全津贴学校
启用年份:2005年
由于蕉赖是华裔人口密集区,因此,吉隆坡南区发展华小工委会于1990年3月18日向教育部副部长云时进提出增建华小的要求,但没有下文。1994 年1月间,南区发展华小工委会与马华直辖区联委会成立“争取蕉赖区增建华小工委会”,以展开争取增建华小的工作。1995 年2月,“增建华小工委会”呈交《蕉赖区增建华小备忘录》予副首相阿都拉巴达威,但4年多来毫无进展。直到1999年9月20日(1999年全国大选前),教育部才批准兴建康乐华小二校。虽然获得发展商献地,并于2000年2月获得雪兰莪州教育局批准有关土地作为兴建康乐华小二校的用途,然而,因为等待政府的拨款,以致建校工程仍然无法展开。经多方的争取,政府才于2003年9月15日正式批准拨款,康乐华小二校建校工作才得于顺利展开。
16 雪兰莪州
帝沙再也华小二校
学校类型:全津贴学校
启用年份:2007年
由于房屋业发展迅速,新的住宅区如雨后春笋般建立,导致帝沙再也华小面对学生人数严重爆满的困境。早在1991年10月,校方就已经向副教育部长冯镇安博士提呈备忘录,以反映该校的困境,但却没有进展。因此,校方于1998年4月再次向教育部副部长冯镇安博士提呈备忘录,并要求在斯里白沙罗兴建华小。1999年大选前,教育部批准帝沙再也华小二校建校。虽然是由政府拨地和负责兴建,但是建校工程进展缓慢。经过6年的时间,帝沙再也华小二校才竣工启用。
17 雪兰莪州安邦华小二校
学校类型:全津贴学校
启用年份:2008年
1990年,由于安邦华小面对新生人数超额和课室不足的问题,因此校方计划兴建一所新的华小,而且也获得热心人士捐献校地,不过却未获得政府的批准。1993年,当地华社再度进行申请兴建华小的工作。直到1999年大选前,政府才批准兴建安邦华小二校。尽管安邦华小二校的校地和建校经费是由政府负责,不过,这所新华小的建校工程却因种种因素而一再拖延。结果,从批准建校到竣工,安邦华小二校一共耗时8年之久,才可启用。
18 吉隆坡
增江中区华小二校
学校类型:半津贴学校
启用年份:1973年
增江中区华小原名为民强华小,坐落在泗岩末。1951年紧急法令实施期间,学校被令搬迁到增江新村,并以一间民房充作临时课室。在村民的努力下,于1952年在现有校址兴建一座校舍。1960年开始,学生人数增加,分为上下午班上课。为了容纳更多的学生,学校分别于1960年、1964年和1968年多次增建课室。由于学生人数过多,为了管理和行政上的方便,学校于1973年分为一校和二校,虽然行政独立,但两校还是共用校舍。1996年开始,学校开始筹募兴建新校舍的建校基金,耗资约100万元的新校舍于1999年竣工启用,而一校和二校开始各自使用新校舍上课,同时也推行全日制教学。
19 吉隆坡
坤成华小二校
学校类型:半津贴学校
启用年份:1977年
坤成华小于1958年接受政府津贴,脱离中学部,成为1所行政独立的华小。由于没有本身校舍,只能借用中学部的课室和一栋洋房充作课室。董事部筹划建校,并于1964年成功设立一座耗资30万元的新校舍,坤成华小才迁入新校舍上课。1970年,坤成华小学生人数 达到1,900多人,由于学生人数增加,遂于1973年增建3间课室。1977年,坤成华小在教育部的指示下分为一校和二校,但仍然共用校舍和设备。由于两校面对学生人数增加,在拥挤的环境中共用设备,造成诸多不便,也影响教学。因此,坤成华小二校董事部于2001年开始策划迁校。2003年,坤成华小二校获得热心人士捐献一块3.5英亩的校地,并于2004年2月获得教育部批准搬迁。耗资超过1千2百多万元的坤成华小二校新校舍在董家教的筹建下成功于2008年启用。
20 吉隆坡
蕉赖康乐华小
学校类型:全津贴学校
启用年份:1989年
1980年,美达花园亲善福利会向教育部申请兴建一所华小,但没有获得回应。1983年3月,吉隆坡南区发展华小工委会和马华新街场服务中心成立“蕉赖区争取增建华小工委会”,并在同一年4月,提呈《要求在蕉赖区创建华小备忘录》予教育部副部长陈忠鸿医生,但仍然没有获得具体的答复。1985年12月20日,教育部副部长林良实医生宣布政府同意拨出90万元,以在蕉赖康乐花园兴建华小。1986年6月1日(1986年全国大选前),康乐华小举行动土礼。然而,大选过后,建校工程却因经济不景而停顿下来。1987年2月,康乐华小校地起变化,原本获得7.6英亩校地的康乐华小在教育局的指示下,被迫将一半的校地分配给康乐国中,并两校共用草场。尽管如此,康乐华小建校工程还是碰到种种问题,以致一再拖延,直到1988年2月才动土兴建。
21 吉隆坡
甲洞华小三校
学校类型:半津贴学校
启用年份:2007年
甲洞是一个华裔人口密集区,当地原有的华小于90年代初期就已面对学生人数严重爆满的问题。事实上,早在1989年5月初,教育部副部长云时进披露,教育部原则上同意在甲洞开办1所新华小,或是设立甲洞华小分校,以纾缓当地华小学生爆满的困境,但却一直没有具体的进展。直到1999年大选前,政府才正式宣布兴建甲洞华小三校。虽然如此,教育部在批准建校公函中却阐明由于甲洞华小三校是半津贴华小,因此校方必须自行寻找适合的建校地点。在获得屋业发展商同意捐献政府保留地来兴建甲洞华小三校后,甲洞华小三校发展委员会马上向教育部申请有关校地来兴建华小。经争取后,教育部于2002年1月批准了一块2英亩的政府保留地,以兴建甲洞华小三校。在约6百多万元的建校经费中,有约90%是由校方自行筹获的。
22 槟城州
北海麦曼珍华小
学校类型:全津贴学校
启用年份:1984年
在华基执政党的协助下,政府批准了麦曼珍华小建校申请,并于1981年开始动工,1983年竣工,耗资约32万余元,由政府负责兴建。
23 吉打州
双溪大年老街场华小
学校类型:全津贴学校
启用年份:1972年
由于老街场人口剧增,需要增建1所华小,因此,新民学校董事会于1960年9月13日成立建校委员会。在购得校地和筹足建校经费后,建校委员会于1970年把建校经费交由教育局,以负责建校工作。1971年,校舍竣工,并于次年正式启用。
24 吉打州
居林老火较华小
学校类型:全津贴学校
启用年份:1981年
在华社和华基政党的争取下,政府于1978年拨出近21万元,以作为兴建华小的费用。校舍虽在1979年竣工,但却未能及时在次年启用。1981年,老火较华小暂时被列为中正华小分校,直到1983年才正式成为一所行政独立的华小。
25 彭亨州
关丹士满慕华小
学校类型:全津贴学校
启用年份:1987年
70年代,关丹发展迅速,华裔人口随着增加。当地原有3所华小都面对学生人数爆满的问题,因此华社非常渴望政府在当地兴建1所新的华小。1981年8月,州行政议员林亚礼表示,教育部已经批准在关丹兴建1所华小,并列为第四大马计划(1981-1985年)下优先发展的计划之一,由政府负责兴建。然而,兴建华小的工程却一直没有展开,以致关丹华社继续面对华小不足的困境。1985年 7月25日,士满慕华小终于进行动土仪式,并于1987年新学年启用。然而,校舍是在还未全面竣工的情况下就启用,许多基本设施如电流、厕所、食堂等都还未完工,所幸在关丹3所华小的协助和热心人士的捐助下,学校的教学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资料来源:教总调查研究及资讯组整理

备注:上述资料是截至2008年的进展。于2008年大选前获得批准兴建的六所华小,即雪兰莪万挠、加影、双溪龙、沙登,吉隆坡旺沙玛珠,以及柔佛新山培华华小二校,当中只有万挠爱美乐华小已经在2012年启用,吉隆坡旺沙玛珠华小的建校工程在进行中,其他四所华小至今还没有动工。)

2.2.2 东马

表(2.4)砂拉越、沙巴和纳闽现有华小的创办年份统计

年代
地区

1920
以前

1921-
1941

1942-
1944

1945-
1956

1957-
1963

1964-
1969

1970-
1989

1990-
2008

总数

砂拉越

25

100

2

67

16

4

3

2

219

沙巴

9

33

1

26

11

2

1

0

83

纳闽

1

1

0

0

0

0

0

0

2

总数

35

134

3

93

27

6

4

2

304

百分比

11.51

44.08

0.99

30.59

8.88

1.97

1.32

0.66

100.00

资料来源:教总调查研究及资讯组整理自《教总33年》、各州董联会、教师会和华小纪念特刊。

注:上述的资料是截至2008年,学校资料不包括:

  1. 民都鲁中华华小二校:由于民都鲁中华华小学生人数增加,因此学校董事会于2004年设立一座新校舍,即民都鲁中华华小分校。2007年,分校行政楼竣工。2009年新学年,民都鲁中华华小分校获得教育部的批准,以成为一所行政独立的新华小,并易名为民都鲁中华华小二校。
  2.  砂拉越州加拿逸育兴华小,1947年创校。2004年至2008年期间因没有学生来源而停办。2009年搬迁至林梦省。
  3.  砂拉越古晋达邦中华公学,1930年创校。2008年至2009年期间因没有学生来源而停办。2010年新校舍启用。

资料显示,东马有35所华小是于1920年之前创办的。早期的办校者包括了地方上的侨领以及教会和传教士。

东马现有的华小中,大部分都是于1921年至1941年期间创办的,共有134所现有的东马华小是在这段时期创办的,占了东马华小总数的44.08 %。

在日治时期,和马来西亚半岛一样,东马华文教育的发展也严重被破坏。

战后至1963年马来西亚的成立,除了被关闭的华小陆续复办以外,华社也建立了一些新的华小。有120所东马现有的华小是在这段期间创办的。

马来西亚成立后,东马新增设的华小数目大大减少。从1970年至1990年期间,东马只是增加了4所华小,其中沙巴1所,砂拉越3所。而从1990年至今,东马兴建的新华小只有2所,而且都是坐落在砂拉越(表2.5)。

表(2.5) 1970年至2008年东马新增建的华小名单和概况


学校 学校
类型
启用
年份
创办过程
1 砂拉越州诗巫
拉让花园华小
全津贴学校 1970
诗巫拉让花园华小原为市议会于1970年所创办的华小,开办初期校名为市议会第五小学。1975年教育部接管市议会学校,因此市议会第五小学易名为拉让花园政府华小。
2 砂拉越州古晋
肯雅兰政府小学
全津贴学校 1971
自1971年开学以来,肯雅兰政府小学就设有华文班和英文班。 1978年后,全砂州的英文小学改为以马来文为教学媒介语,因此,肯雅兰政府小学的英文班也改为马来文班,而华文班则继续开办。肯雅兰政府小学是一所采用华语和马来文来进行教学的小学。在砂拉越州目前共有9所这类型的小学,据了解,其中有7所是纳入在华小的统计数据中,当中就包括肯雅兰政府小学。
3 砂拉越州古晋
民达华政府华小
全津贴
学校
1974
60年代,因古晋市议会发展古晋毕打拿路一带,因此,原本居住在该地区的渔民就被安排到民达华,促使了民达华新渔村的形成。当时,民达华新渔村没有华小,当地的学童必须到古晋其它华小就读,路途遥远,非常不便。在当地华裔村民和华社领袖的争取下,古晋市议会便在一块作为教育用途的地段上兴建民达华政府华文小学,以解决当地莘莘学子的求学问题。
4 砂拉越州古晋
中华华小六校
半津贴学校 1998
早在1979年8月,古晋中华华小董事会已经计划兴建古晋中华华小六校,以解决当地华小不足的问题。虽然董事会已向当局提出申请,但不成功。1995年4月3日,在国会解散前3天,首相马哈迪医生访问古晋中华第一中学,董事会通过人联党向首相提出兴建中华华小六校的申请,并在两周内就获得批准。随后,董事会马上展开筹款建校,并获得当地华社的鼎力支持。耗资6百万元的建校经费绝大部分都是由华社所捐献的。
5 砂拉越州美里
杜当中华华小
半津贴学校 2007
美里杜当是新的发展区,由于华裔人口剧增,因此,美里埔奕中华华小董事会提出增建华小的建议,并获得砂人联党和美里华社的支持。2001年5月12日,教育部批准兴建杜当华小,并在同一年的8月30日进行动土礼(州选举前的3个星期)。在获得批准建校后,建校委员会积极展开筹款,并获得华社的大力支持。例如,在“亚细安大桥教育义跑”中,建委会筹获了2百多万元的建校基金。
6 沙巴州
里卡士中华华小
半津贴学校 1984
由于亚庇中华华小学生人数逐年增加,因此亚庇中华工商总会于1977年在里卡士设立一所分校。1982年,总校(亚庇中华华小)和分校(里卡士分校)都各自拥有一至六年级的学生,惟校政仍然统一。1984年,里卡士分校获得教育部批准成为一所行政独立的华小,因此校名改为里卡士中华华小。无论如何,由于没有校长,亚庇中华华小的校长必须兼顾里卡士中华华小的校政,直到1988年,教育部才安排校长前来处理校政。
资料来源:教总调查研究及资讯组整理

小结

本章所列出的资料显示,我国的华小绝大部分是在独立前设立的。以马来西亚半岛的情况来说,自1957年独立后到今天所增建的华小只有79所,仅仅占了马来西亚半岛986所华小的8.01 %。东马的情况也是一样,即砂拉越和沙巴自1963年正式成为马来西亚的州属后,只增建了12所华小,占了东马304所华小的3.95 %而已。这样的增幅,绝对不符合这数十年来华裔人口和学生人数的增长率。

另外,自70年代以来所增建的华小大部分都是属于全津贴学校,这可说是在广大华社长期积极争取下的成果。无论如何,这当中的许多学校都是经过长时间不断的争取,才获得政府批准建校。而且即使是由政府负责兴建,往往在建校过程中也波折重重,必须历经多年才得以竣工启用。这些实际的例子都在在反映了华小建校的不容易。

点击:华文小学的创办与发展简史


教总会歌

因为明天

联络教总

马来西亚华校教师会总会
Lot 5, Seksyen 10,
Jalan Bukit,
43000 Kajang, Selangor.
地图/谷歌地图
电邮:info@jiaozong.org.my
电话 : 603-87362633 传真 : 603-87360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