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总《华小学生人数和学校数目的演变概况》相关新闻报道
为了让华社进一步了解华小这数十年来,在学生人数和学校数目上的演变,并探讨微型华小的困境和华裔人口密集区华小不足的问题,教总于日前发表《华小学生人数和学校数目的演变概况》报告。这份报告收录了相关的数据,以作为华教工作者,特别是文教团体的重要参考资料,希望能够在推动和争取华教发展的运动中,发挥积极的作用。这份报告获得各华文报章和媒体的报道: |
为了让华社进一步了解华小这数十年来,在学生人数和学校数目上的演变,并探讨微型华小的困境和华裔人口密集区华小不足的问题,教总于日前发表《华小学生人数和学校数目的演变概况》报告。这份报告收录了相关的数据,以作为华教工作者,特别是文教团体的重要参考资料,希望能够在推动和争取华教发展的运动中,发挥积极的作用。这份报告获得各华文报章和媒体的报道: |
表(2.2)显示西马半岛各州和吉隆坡联邦直辖区现有986所华小创办年份的概况。资料显示,于独立前(1957年)创办的华小数目为907所,占西马半岛各州和吉隆坡华小总数的91.99 % 。而独立后至今所创办的华小数目则有73所,占了7.40 % 。
资料也显示,有121所华小(12.27 %)是在1920年之前创办的。这些华小有者是马来亚侨领因应中国晚清的教育改革而设立的新式学堂,有者则是从私塾教育逐渐转换为新式学堂,而这些新式学堂也就发展成为今天的华文小学。
1.1 1819年 – 五福书院的创办
我国的华文教育萌芽于19世纪初。根据历史的记录,早在1815年,马六甲就已设立了华文学校。不过,到目前为止,可考据的最早的华文学校是于1819年在槟城设立的五福书院。因此,从 1819年算起,一直发展到今天,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已有190年的历史。
当时,这些所谓的华文学校都是以私塾的形式出现。那个时候,为了解决孩子的教育需求,地方上的侨领就在会馆、宗祠或神庙建立私塾,以方言教授《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和四书之类的经典古籍,同时也教导书法和珠算等。私塾虽然规模不大,而且设备简陋,但却代表了华人社会重视教育的特性。
教总:“五脏六腑”都有缺陷 华小将“有躯体没灵魂”。
教总对《国家教育发展蓝图初步报告(2013-2025年)》的初步看法和建议
(2012年10月2日)
(一)前言
教育部日前推介《国家教育发展蓝图初步报告(2013-2025年)》(下称“国家教育发展蓝图”),为我国接下来13年的教育路线图制定方向与愿景。纵观整本《国家教育发展蓝图》,从教育专业的角度而言,它对国家教育提出了许多教育改革计划,其目的在于落实和贯彻均衡发展的素质教育,进而为国家培育有素质、有竞争力的人力资本。
无论如何,由于《国家教育发展蓝图》没有针对华教长期所面对的问题进行探讨及提出解决方案,而且也过于强调国文和英文,忽略了华小以华文作为主要教学媒介语的事实,不利于华小的持续发展,因而引起了华社的担忧。有鉴于此,教总特针对这份教育蓝图对华教发展所造成的影响,提出初步的看法和建议,希望华社给予关注和讨论,以集思广益,寻求共识,力争华教的权益。
Lot 5, Seksyen 10,
Jalan Bukit, 43000 Kajang, Selangor. 地图/谷歌地图 电邮:info@jiaozong.org.my 电话 : 603-87362633 传真 : 603-873606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