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通情达理:品格决定未来 作者:洪兰 出版日期:2010年5月 页数:288页 ISBN:978-983-9272-55-0 定价:RM 20.00 |
内容简介:
但丁(Dante)有一句名言:“道德可以弥补智慧的缺点,智慧永远无法弥补道德的空白。”
一个国家是否伟大不在于它疆域的大小,而在于国民的品德,而品德一定要自小培养起。品德除了是非正义观念、礼貌风度,还包括纪律。
一个没有纪律的孩子是无法受教的,一个没有纪律的孩子也不会有毅力,无法贯彻始终做完一件事。纪律必须从小培养,因为人都好逸恶劳,若是没有规范,很容易就松弛懒散下去。
***
品格的培养是一个内隐的学习,是长期模仿、观察,内化的结果,它是个潜移默化的历程,无法立竿见影,一蹴而就。中国人说“三岁定终生”,三岁的孩子还未进学,它所指的不可能是“智”方面,但是宅心是否忠厚、会不会替别人想、懂不懂礼貌,三岁就可以看出来了。
所以“三岁定终身”应该讲的是孩子的品格,品格不好,知识再好,谁敢用呢?因此教育孩子的重点应该是生活习惯的养成、敬业的态度和待人接物的礼仪,而不是斤斤计较考试考了多少分,让孩子误以为功课好就可以为所欲为。我们一直极力想打破分数迷思,家长应该知道分数只是评量的一个方式,它不是唯一的方式,而且甲校的一百分可能只等于乙校的五十分,成绩好不等于能力好。若能打破国人“考试最大,分数至上”的观念,父母就可以有更多的心力注意到孩子的品行上;没有分数的压力,孩子也会快乐很多。
***
父母都知道,现在的社会人际关系及做事的态度最重要,而这两者都建立在人格上:有好的品格才会交到好的朋友,有敬业的态度才能做出大的事情。从人类的历史看起来,不论是什么时代,只要是人的社会,基本的核心价值都不曾改变:忠诚、正直、公平、正义还是做人的根本道理。
交到好的朋友在事业上才有帮手,而有好的态度才会交到好的朋友,做人态度其实是人际关系的根本,孔子说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直、谅其实就是人的质量,只有多闻才是知识。
我常不了解父母亲为什么肯起早睡晚的赚钱,再开车接送孩子去上昂贵的补习班、才艺班,却没有花时间在教导孩子的品行上,这是舍本逐末,因为直接影响孩子成功的是他的人品,不是他的知识。现代知识翻新得太快,在学校学的,出了社会后早就用不到了。没有从小把孩子教好,孩子进了国中,智慧渐开、身体渐壮后,父母便觉管教不动,这根源在孩子小时候,父母没有把诚实、尊重、勇敢、相信、谦虚、毅力基本的做人道理教给他,时间都拿去补习拚分数,等他长大威权行不通就不服管教了。
***
品德是从小自生活中一点一滴培养出来的,要有健康快乐的孩子,每天打、骂、嘲笑、羞辱,叫孩子像狗一样趴在地上吃饭,用嘴把老师撕掉丢在地上的考卷捡起来是缘木求鱼。
我们究竟是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我们的孩子,还是用挑剔的眼光每天挑他的毛病。请不要再用“为他好”为借口,“激将法”对自信心尚未建立的孩子来说是残忍的行径。鼓励他,他会用笑容来回报你,他会努力不使你失望,你就达到教育他的目的了。
作者简介:
洪兰
加州大学河滨校区实验心理学博士,曾在加州大学尔湾医学院神经科作博士后研究,于圣地亚哥沙克生物研究所任研究员,并于加州大学担任研究教授。一九九二年回台,先后任教于中正大学、阳明大学,目前为中央大学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
近年来有感于教育是国家的根本,而阅读是教育的根本,前后去过台湾大大小小超过一千所的中小学作推广阅读的演讲。除积极投身科学生根及阅读推广工作,十多年来致力于译介心理学、生命科学等领域书籍,已翻译三十多本书,并于各大报章杂志发表文章,相关写作专栏已集结成十三本书,曾获选为金石堂书店年度出版风云人物。
洪兰作品集
【远流出版公司】
《讲理就好》(2001)
《打开科学书》(2004)
《知书达理》(2004)
《理应外合》(2005)
《良书亦友》(2006)
《通情达理》(2008)教总简体版
《顺理成章》(2009)
【天下文化出版】
《欢乐学习,理所当然》(2008,2004)
《见人见智》(2006)
【天下杂志出版】
《大脑的主张》(2006)
【信谊出版】
《科学教养与学习——如何用对的方式教孩子》(2009)
《让孩子的大脑动起来》(2009,2004)教总简体版
自序:
品德的培养是潜移默化的历程/洪兰
看到又将有一本书出来,心中是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喜的是父亲说得对,只要去做,不必想成绩,努力之后,成果自然出现。
我每天为了准时交稿,别人都还在温暖的棉被中做梦时,我已经要起来三更灯火五更鸡地写稿了。人性本懒,编辑不催,稿子当然也就出不来。只是我没想到滴水穿石,只要持之以恒,积少成多,聚沙成塔,转眼又够一本书的份量了。
能把自己的作品汇集出版对作者来说是最理想的事。写作就像艺术家的创作,如果没有人把它收集起来,就不知道会飘散到何处去。
我每次在报上看到某某大师的作品流落海外,心中都觉很惋惜,因为只有一件作品,看不出这个艺术家的风格;只有一篇文章也看不出这个作者的思想脉络。所以创造的东西通常都要集结呈现,让人家看了画展,了解这个画家的画风;看了书,了解这作家的文品。但是若是流失了,就是没有了,因为同一个人做不出两件完全相同的作品;同一个作家,也写不出两篇一样的文章。
我小时候,台湾不流行出专集,要靠剪报来收集心仪作家的作品,像徐讦的《半下流社会》,我就是每天剪下副刊的连载一篇一篇用浆糊贴上,成为一本小说的。现在拜电脑之便,只要把档案用电子邮件(e-mail)挂过去,编辑就收到了,省去了我父亲那个时代,坐三轮车送稿的麻烦。要收集成册时,只要滑鼠点一下,各路文章各自到位,也省去了剪刀、浆糊的麻烦(或许是太容易了,现在老师改学生报告都会看到许多雷同的字句,学生辩说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但是老师心知肚明都是下载自同一来源)。
惧的是,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忠诚、正直、公平、正义,现在逐渐在社会上消失,而且因为
舆论无力,指责无用,官员们依然我行我素,笑骂由人笑骂,好官我自为之,积非成是后,大家也就见怪不怪,对政治由失望而冷漠了。所以整个社会充满了无力感,让莘莘学子看不见明天的希望;也因为这颓废之风,误导了下一代只顾眼前不管未来;学生的不受教又让许多资深教师对教育失望,而纷纷退休另觅第二春。连掌管教育最高机构的长官都口不择言,讲出我这辈子不可能讲出的话来,就难怪现在的学生越来越没有礼貌,越来越不知道做学生的本份了。
我明显地感觉到我们的社会风气一直往下变本加厉败坏,那种感觉是你以为已经到谷底,不能再坏了,结果它还继续往下掉,才知道它原来是个无底洞。这种不知何时才能爬出来的感觉让人忧心如焚。我们不可忽视上行下效、风行草偃的力量,因为品德的培养是潜移默化的历程。
自从教育部统统有奖,给了各大学教学卓越计划经费之后,许多学校就举办各种科技人文或是通识讲座,请外校老师给学生上课,希望扩展学生眼界。最近去一所师资培育大学演讲后,学生鼓掌,校长道谢,一切按章行事,行礼如仪。这时学务处递上一张谢卡,我鞠躬收下。到了高铁上打开看时,才发现虽然助理写得很客气,信尾却没有学务长或任何人签名,而是盖了一个学务处的公文章。我心中真是感慨,如果写谢卡而不愿签名,又何必多此一举呢?写信一定具名,这是最起码的礼貌,为何大学掌管学生品德、生活礼仪的学务长不懂呢?我也常收到学生写电子邮件来问问题,十有九次不具名,我看了只能摇头,把信退回去说我不回答匿名信。看到连师资培育的大学也如此做,我才了解原来学生如此无礼、台湾匿名信满天飞是其来有自的。
无独有偶,昨天参加硕士班入学口试,看到有一封介绍信也是没有签名,只盖了一个职章,心中不确定是老师自己写的呢?还是学生写好请助教印出来,盖了个职章呢?对这封介绍信我怀疑它的真实性,就不打算采用。正要放到一边去时,突然看到它跟盖章谢卡的是同一个学校,才了解这封信可能是真的,只是那个大学积非成是已久,已经忘记本来应该怎么做事了,这是我恐惧的地方。
八年是不算短的日子,它可以使一个不懂事的孩子蜕变成一个干练的大人,人生有多少个八年可以浪费?以前有本小说叫《流水十年间》,一个在抗战爆发时十岁的小女孩,跟着父母到处逃难,到抗战胜利时,已经是亭亭玉立十八岁的大姑娘了。我记得以前看这本小说时,惊讶于时间对人的改变,但是身体上的改变还是一回事,最主要是心灵上的改变常是不可逆转的。
中国的官场有话说:“有关系,有关系也没关系,没有关系,没有关系也有关系。”当政府官员贪污、腐败、说谎、伪证的行为没有受到制裁,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沦陷时,社会风气便立刻随之改变,守法者变成被人看不起的傻瓜,社会秩序便流失了。
过去我们说“为朋友两肋插刀”;现在是“为利,朋友两肋插刀”。现代的学生不知道什么是是非公义,更不知道谁是袁崇焕、左宝贵、阎海文,也没听过费贞娥刺虎、搜孤救孤的故事。当我们极力去中国化,不叫孩子读历史时,我们怎么期盼他们能够像林则徐那样“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
小时候,曾在历史课本上读到洪承畴这个名字,有一次,打电话时,不知轻重说了句“我姓洪,洪承畴的洪”,父亲听了大怒,叫我去读全祖望的《梅花岭记》,看到洪承畴问孙兆奎:“先生在兵间,审知故扬州阁部史公果死耶,抑未死耶?”孙兆奎回道说:“经略从北来,审知故松山殉难督师,洪公果死耶?抑未死耶?”洪承畴大恚,立刻叫人把孙兆奎推出去斩。父亲那天脸上的表情吓到了我,知道人生既然不免一死,要做孙兆奎,不要做洪承畴,不能让后代所有姓洪的人蒙羞。
这种做人的基本价值观是从读历史、伟人传记,听父母教诲中,一点一滴累积而成。如今中国历史略过不教,只从渡黑水沟开始;伟人传记没时间读,因为要补习;父母没有机会教诲孩子,因为一个在加班赚钱,一个在补习班。我们能怪现在的孩子无大志,心中无角色模范吗?
最近有份调查,发现大部分的孩子不看报纸,少数看报纸的只看色情八卦的社会新闻。古人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我们的孩子除了自己之外,别人还发生什么事这种最基本的知识管道都不关心,怎么妄求学生有世界观呢?没有世界观或国际知识不是只有学生,政府耗资千万推入联,但是连教育部的网站都不知道联合国总部在纽约,而误以为在旧金山,真是教人哭笑不得。眼看我们快要变成无知之国了——除了课本以外什么都不知道也不关心的国家。
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是不讲究动手实作的,像王守仁(阳明)那种允文允武上马能平定宁王宸濠之乱,提笔能写出影响中国思想千百年格物致知的理学的人,历史上还找不出几个。蒙古谚语说:“用语言杀死的猎物搬不上马,用嘴巴杀死的动物剥不了皮。”只批评不建设是不道德的,光说不练是无用的。法王路易十四的财政大臣考伯特(J. B. Colbert, 1619-1683)说:“一个国家的强盛不在它疆域的大小,在它人民的品质。”英国的道德学家史麦尔斯(Samuel Smiles, 1812-1904)说:“一个民族如果缺少了品格的支持就可以确定它是下一个要灭亡的民族;一个民族如果不再奉行忠诚、正直、公平、正义,它就失去了生存的理由。”
要从头收拾旧河山必须要从品格教育做起,希望新政府把教育的重心放在孩子的品格教养上。人心的教化很慢,要重建社会的核心价值更慢,但是它没有别的快捷方式。就让我们卷起袖子,开始动手吧!
精彩内容:
没有学太多大脑装不下这回事
快放寒假了,许多父母已在打听哪些补习班最好,要让孩子寒假中去补习;也有父母不赞成孩子学新的东西,怕新的会干扰旧的学习;甚至有妈妈说课外书不要看,她不要那些学测不考的东西占满大脑空间,使课本没地方存。这些都是不对的观念,有些东西是越用越多的。
我在美国上神经发展课时,有一天老师问我们:“你有一颗红苹果,别人用黄苹果与你交换,现在你有几颗苹果?”我们异口同声地回答:“一个。”老师又问:“你有一个实验设计,别人用他的实验设计和你交换,现在你有几个实验设计?”我们回答:“两个。”老师说:“好,现在告诉我,当像金钱这种有形的东西越用越少时,什么东西是越用越多?”我们恍然大悟地回答:“神经回路。”
因为只有脑里的东西不会因使用而减少,大脑用得越多,神经回路的联结越密,与人交换意见越多,思想越周延,点子也越多,越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所以,大脑是要用的,它不会因为你用了而减少,反而会像生利息一样,越用神经的密度越多,思想越灵活。因此,绝对没有学了某些科目就把大脑空间占满了,使孩子不能学其他科目这回事。
大脑不会因为已经装满了就塞不进新的东西,它反而像可复写式光盘片(CD-RW),新档可以把旧的盖过去而不另多占空间,你可以一直修正你的档案。只要孩子愿意学,父母可以尽量让他自由发展。但是所有的学习都与动机或兴趣有关,如果没有兴趣,孩子的确会对你说,读不下了,头要爆炸了,这时我们知道他已对同样东西达到饱和点,应该立刻改换别的项目才会收到学习的效益。
至于婴儿为何不能给予太多的刺激,否则反而有害,是因为婴儿还没有自主移动的能力,如果给予太多刺激就像把一个人绑在椅子上,强迫接受环境噪音一般,会痛苦不堪的。在这种情形下婴儿通常会身体扭动,把头转开,哭叫抗议。因此,在孩子的教养上,适可而止是非常重要的。
童年时期最重要的是安全感,不是上补习班。跟在父母身边,眼睛看到父母所看到的,耳朵听到父母所说的,这些都是他长大以后在环境中用得到的讯息。他从小已经在做未来的预备了,这些活的知识对他以后EQ和IQ的发展会很有帮助。童年经过很多补习的父母自己可以静下来想一想,当年这些补习是否必要?有多少是望子成龙的虚荣心?有多少是孩子真正需要的知识?其实大部分出社会所需用到的知识是补习补不来的,风度和教养就是最好的例子。
寒假为什么应该还给孩子,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理由:替孩子聚集人脉资源。童年时一起穿开档裤的朋友是长大后最好的朋友,而人一生中非常需要好朋友的扶持,快乐的童年奠定后来乐观进取的人生观,有这种人生观以后才可能成功。所以不要相信学太多以后新的装不下这种迷思,学习的效果不在存了多少,而在如何应用手边有的知识。
美国的电视节目《马盖先》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他很会就地取材来因应环境的需求,他学了很多东西但是他的大脑并没有因此而爆满,因为他的新知识都能与旧知识挂上钩,好像前面说的光盘片一样,相关的东西都组合在一起了,随时可以灵活应用,这才是学习的真谛。
寒假应该是给孩子休息一下、喘口气的时间,希望孩子能利用这个机会读一些自己喜欢的书,开拓自己的视野,提升自己的境界。
目录:
自序/品德的培养是潜移默化的历程
第1篇 真正的教室在窗外
1 抓住动机,快乐学习
2 “想留下点什么”的信念
3 反掌小鼓手的启示
4 真正的教室在窗外
5 游戏比读书更重要
6 以动物为师
7 花的联想
8 萤的启示
9 蝶的体会
第2篇 努力过的必在大脑留下痕迹
1 学得早,不如学得好
2 OK绷与橡皮擦
3 让孩子学习赢得别人的信任
4 中文的文化之美
5 没有学太多大脑装不下这回事
6 努力过的必在大脑留下痕迹
7 学习:联结、区辨与类化
8 如何培养创造力
第3篇 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
1 每个成功的人背后一定有个好老师
2 多给孩子一点自信
3 让孩子养成自制自律的习惯
4 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
5 请给孩子安全的运动空间
6 是不同,不是笨
7 让孩子留下好的记忆回路
8 教育岂可儿戏?
9 我们学生的竞争力在哪里
10 生命教育是用“体会”的
11 让孩子有榜样可以效法
第4篇 要会思考,不是会考试
1 一位好老师的典型
2 以芬兰教育为师
3 一年拿一天为别人做点事
4 变薄变浅的教科书
5 无歧视的教育
6 要会思考,不是会考试
7 读书何用?
8 从小培养美的情操
9 学前教育的科学观点
第5篇 教养是孩子最重要的资产
1 孩子不是给你拿来比的
2 陪孩子一起成长
3 开不得的玩笑
4 教养是孩子最重要的资产
5 第二天性
6 “引发”孩子的改变
7 让孩子看得见明天
8 多赞美,少泼冷水
9 用肯定的鼓励替代否定的责骂
第6篇 手握紧,线放松
1 正直最难教
2 每个孩子都是人类的希望
3 积习难改的大脑证据
4 培养同理心
5 人格的养成
6 手握紧,线放松
7 教孩子自尊敬人
8 品格培养从小教起
第7篇 阅读:给孩子的最佳礼物
1 有兴趣才读得好
2 林语堂的一年十万元读书法
3 想读,知识才进得去
4 时时皆可亲子共读
5 如果去图书馆像进糖果屋
6 同理心的阅读
7 一本书影响一辈子
8 阅读:给孩子的最佳礼物
9 阅读的三大好处
第8篇 好书大家读
1 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妈妈是最初的老师》
2 打开孩子胸襟的一套书‧《追踪师》系列
3 不读史,无以言‧《可能小学的历史任务》
4 及时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好奇猫与奥斯卡》系列
5 活用才是资优生的特质‧《我的资优班》
6 把徘徊在阅读门外的孩子拉进来‧《品书‧书品》
7 让孩子做他自己‧《柯志恩母职再体验》
8 一个八岁的小说家‧《飞舞的手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