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左到右是教总主席王超群校长、教师表扬大会暨沈慕羽教师奖赞助人丹斯里李金友、林水檺教授、邢广生讲师、陈国华校长,及教总尊师重道工委会主席陈清顺校长。

在2013年10月6日举行的教师表扬大会上,教总颁发了“沈慕羽教师奖”予本年度的得奖人,即邢广生讲师、林水檺教授和陈国华校长。三位得奖人服务杏坛数十载,桃李满天下,学生当中许多是中小学校长、老师、中文系讲师等。当天的教师表扬大会上,他们的许多学生都出席,与恩师分享喜悦,共度这意义非凡的日子。

得奖人简介

陈国华校长

陈国华校长陈国华校长1946年出生于中国福建省,6岁时南来马来亚。1965年在马六甲培风中学毕业后,就远赴纽西兰威灵顿维多利亚大学深造,考获化学硕士学位。1973年回到母校培风中学执教,一直到2002年荣休,服务了30年。

陈校长在培风中学先是担任教师,后来被升任为训导主任、教务主任、副校长,并于1994年升任校长。由于陈校长先后任职不同的岗位,因此他对学校的大小事务非常清楚,这也使到陈校长在领导学校期间,更加得心应手,对许多问题都能够迎刃而解。其中,在90年代独中面临低潮期时,培风中学的学生大幅度减少了数百人,情况严重。不过,在陈校长的策划和带动下,以及董事会和老师们的全力配合下,培风中学得以突破困境,学生逐步回升,并在各方面取得耀眼的成就。

陈国华校长不论是担任什么职位,陈校长都是秉持着务实、沉稳和实事求是的态度,全力以赴去完成每一项任务。作为一位有远见、有抱负的教育工作者,陈校长除了坚守教育的本质,他也强调办教育必须与时俱进,以顺应时代和大环境的需求。因此,陈校长拟定了一系列的改革与发展方针,充分发挥了独立自主和母语教育的优越性,使培风中学的教育方针趋向更宏大的格局,办出独中的特色。

改革的重点包括了加强教师的在职培训,以提升教师专业素质;秉持有教无类的精神,特别设计课程照顾学习较为缓慢和基础较弱的学生,让他们能够完成学业;对外开放图书馆,并为社区提供师资专业资源,以回馈社会,并加强与社区的联系;成立家长联谊会,以促进教师和家长的联系;设立校史室,以保护学校文物,并让老师和学生进一步了解学校历史,加强对学校的感情。

陈校长对学校的管理和学术上的改革做出了许多贡献,更是奠定了今天培风中学的学术基础,是学校继续努力和加强的方向。

早在70年代独中复兴运动开始,陈校长就积极参与董教总独中工委会各项义务工作,特别是在高初中化学课程纲要的拟定和课本的编写方面,做出了许多努力。陈校长前后担任了独中工委会以及课程局、技职教育局、师资教育局各相关职位长达30多年,对独中教育的发展贡献良多。

此外,陈校长也在1998年至2008年担任马六甲华校教师会主席,以及教总研究主任。陈校长虽然忙碌于校务,但他依然积极参与华教团体的义务工作,并肩负起领导的重任,以实际行动捍卫华教的权益,积极推广华教的发展,这是令人感佩的。

陈校长卸下了培风校长职位后,希望能够有更多的时间休息。但是利丰港培华独中因为缺少化学老师,一再请求他协助,因此陈校长就秉持协助华教发展的精神,答应下来,每个星期三天来回100公里的路程,到培华独中教化学课。这样的日子维持了8年,直到2010年,陈校长64岁了,才正式从教学岗位退下。

陈国华校长总是踏踏实实,一步一脚印,做好每一件事。他从来没有不切实际的夸夸其谈,唯有苦干实干的默默耕耘。为了母语教育,他无怨无悔,鞠躬尽瘁,是大家学习的典范。

 

2013年沈慕羽教师奖


林水檺教授

林水檺教授林水檺教授,1942年出生于吉打,是我国知名的学者、教育家及华文教育工作者。他服务杏坛四十多年,曾任中学教师及校长、玛拉工艺学院讲师,并在马大中文系任教17年。2002年,他协助拉曼大学创办中文系,并先后担任系主任和教授,直到2012年70高龄才正式荣休。但林教授退而不休,受委为拉曼大学中文系客卿教授,继续为教育献出绵力。

林水檺教授一生致力于"传道、授业、解惑" 的林水檺教授,传统文史学养丰富、学识渊博,记忆力更是让人叹为观止,不但背起诗词仿佛行云流水,就连学生名字也一个个琅琅上口。他教课时旁征博引,风趣幽默,让学生如沐春风,深获佳评;他下课时关心学生,与学生如家人般互动,深得信任。他总是义不容辞为学生写深造推荐书,凡是有他在的地方,学生即会围绕着与他谈天。

2012年林教授七秩寿庆,国内外挚友、政经文教界人士、同事、学生与再传弟子齐聚一堂为他祝寿并庆贺荣休。拉曼大学及马大中文系毕业生协会更配合举办研讨会和出版纪念文集《惟吾德馨》,在在显示了林教授深获各界人士与学生的敬重和爱戴。

林教授著作等身,所著、所编与合编的专书二十余部,单篇论文六十余篇,成果丰硕。90年代,他在马大中文系执教之余,曾筹办多场国际学术研讨会,开本地中文国际学术研讨会先河,学生也因此受到启发和鼓励而从事学术研究。1998年从马大中文系退休后,林教授出任华社研究中心主任至2002年,他积极网罗研究员、制定行政机制、筹募运作基金,并确立了该中心扮演学术研究机构及从事本地华人研究之角色,对华社研究中心的永续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林水檺教授林教授曾主编多个马来西亚华人史系列,包括主持《马来西亚华人历史与人物》的大型研究计划,开创了本地华人纪传史之学术工程。这些研究计划邀约了许多国内外学者齐聚撰述,不但为华社留下马来西亚华人史的印记,也逐步构建和保存了马来西亚华人的历史,对完善马来西亚的历史更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林教授在马来西亚华人研究上贡献良多,是继承者,也是开拓者,引领了一批又一批的后来者在学术研究领域耕耘。

林水檺教授林教授总是抱着"只要有地方需要他,他必定给予支持和协助的"信念。他常受邀为文教团体担任主讲者或评审,尤其是与中华文化、马来西亚华人及华文教育等相关课题,只要时间允许,他都会积极参与,给予最大的协助。

林水檺教授不仅仅是一位令人崇敬的学者,更是一位学德兼备的良师。他醇厚的品德修养,人所共知。他总是循循善诱言说谆谆,守己极严却待人处事温厚,为人豁达开朗谦和正直,不慕利禄而淳朴隽永,不诉脾气而旷达平和,处处表露出儒家学者关心社会的入世襟怀。

为华教和华社奉献了一辈子的林水檺教授,秉持着有教无类的精神,不但栽培了无数中学和大专院校华文教师,并致力于华人文化和历史的研究,更是无私地扶掖后进参与国际学术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使到中华文化得以薪火相传,发扬光大。他这份无私奉献的精神,为大家所敬仰,更是后辈效仿和学习的楷模。

邢广生讲师简介

邢广生讲师邢广生讲师1925年在中国广州出生,毕业于中国四川大学。1947年22岁,来马来亚执教,从此开始了教师的生涯,一直到1980年55岁退休,度过了33年教书育人的漫漫长路,诲人不倦,桃李盈门。

邢讲师最初是在吉隆坡坤成女中执教。第二年坤成女中开办高级师范班,简称"高师",是我国最早开设的华文教师培训班,以培训本国的华文教师。邢讲师虽然只有20来岁,但她满怀热情地接下这项艰辛的任务。稍后,吉隆坡州立学校也开设了高师班,邢讲师就同时在两校的高师班执教,肩负起培训华校教师的重任。1957年国家独立后,政府以日间师训华文组取代高师,邢讲师就转到吉隆坡日间师训学院当华文讲师,继续培训华校教师的工作,一直到退休为止。

邢广生讲师邢讲师可说是马来西亚第一代的华文师资培训讲师,是培训本国华文师资的拓荒人,更是重要的播种人,培育了一批又一批的华校生力军,对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发展贡献良多。

邢讲师丰富的教育学识,备受各界推崇,并受邀参与马来亚广播电台教育讲座的主持工作,以及在马来亚大学中文系和教育文凭班担任兼职讲师,积极参与弘扬华文教育的工作。

在50年代,为了确保华校教科书符合本地的色彩,并尊重华人优良的文化背景,教总积极参与教育部改编华校教科书的工作。当时参与这项重要任务的华教领导人包括了林连玉、沈慕羽、严元章、沙渊如等人。邢讲师也是其中一分子,为编写华校教科书尽一分力。林连玉在回忆录中,还就此事特别赞扬邢讲师教育学识丰富。

邢讲师严肃和认真教学的态度,深受学生尊敬;她活泼的教学和精彩的讲解,深受学生欢迎;她对学生的悉心照顾和关怀,深受学生爱戴。除了教导课本上的知识,她更重视学生人格的培养,她的目标就是要塑造有学识、有道德修养的人。她成功培育了许多素质优良的华文教师,大家秉持着邢讲师的教育精神,在教育岗位上负起传承华教薪火的使命。

从过去到今天,邢讲师的学生不管是在推动华教运动,还是领导学校发展方面都有非常杰出的表现,他们很多都是因为受到邢讲师的精神感召,而坚持奉献于华教事业。除了吉隆坡很多华校的校长都是邢讲师的学生,在西马各地的华校,也都有她的学生在执教。

邢广生讲师邢讲师除了教学,还为社会服务。她挑起马来西亚民众图书馆的义务工作长达数十年之久,至今仍未退下。她关心儿童及青少年,参加星洲日报主办的"爱心助学团",赞助本国、中国、柬埔寨等国穷乡僻壤的孩子,让他们有机会受教育。她出钱出力,虽然已经是88高龄,还亲自参与助学团,前往中国去探望这些需要帮助的孩子,给孩子们鼓励。

虽然退休了30多年,但直到今天学生们还是和邢讲师关系密切。这些学生都已经年过半百,有的甚至已经70古稀之年,还是常常探访邢讲师,关心她的生活,帮她买菜,帮她做家务,一起聚餐,一起出游。这份师生情,不但见证了邢讲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崇高的地位,更是体现了至高的尊师重道精神。在师道式微的今天,这平凡但却真挚的师生情缘弥足珍贵,这是大家应加以学习和推广的。

第五届沈慕羽教师奖 第五届沈慕羽教师奖

第五届沈慕羽教师奖新闻剪报


尊师重道运动

教总会歌

因为明天

联络教总

马来西亚华校教师会总会
Lot 5, Seksyen 10,
Jalan Bukit,
43000 Kajang, Selangor.
地图/谷歌地图
电邮:info@jiaozong.org.my
电话 : 603-87362633 传真 : 603-87360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