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启良(拉曼大学中华研究院院长)
他硕大的背影在领航, 吾为国民势不可挡, 华文教育志不可摧, 中华文化之根深不可拔, 而他百年英魂并不孤单……… |
沈慕羽先生2009年辞世,享年96。他岁不过百,但是却世代流芳。他的一生道路,如他魂牵梦萦的华文教育,充满荆棘且坎坷不平。生命,是一场幻化无穷的奇妙旅行,深藏着偶然,其中应该也有必然。他在命运的偶然和必然里,表现出无人能及的韧劲生命。沈先生的生命毅力是顽强的、坚韧的,因为有一股充沛的文化与历史力量在支撑着他。我每每读他深澈浩翰的日记,常被这种精神感动。从他的日记里,可以看出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渴望。他的一生不是如五彩缤纷的画册,而是黑白的工笔画卷。他记录每天发生的事项,似乎只有如此才能真正说明对时光无悔;即使昨日流失,但不曾虚度,笔下所记还是自己拥有过的,所谓永恒,就是纸上的那一横、那一撇、那一勾。他期待每一个明天的来临,希望用他的生命分享彼此的生命,这是何等高洁的情操。他最后一篇日记是2009年1月7日,辞世是2月5日。在生命的最后几天,他仍然坚忍不拔,仍然关心身边的人与事,不放弃来者之可追。造化虽然弄人,它可以让人精疲力竭,但是它并不能够消灭虽躺下却是矗立的生命意志。
沈慕羽先生所遗留下来的历史意义实在丰厚。他有任侠气概,更有脾气、勇气、骨气,这一点可以从他被马华公会开除后来的 40年事情演变发展看出来。他对争取华文为官方语文的立场始终如一,不屈如寒梅;他不耻与某些竖子共事,拂袖而去;他也不受利禄所惑,端是长云风范。他的刚、毅、木、讷逐渐形成一种道德规范,使得华社社团或政治人物不得不高山仰止。失范者惧,不达者视为楷模。他对时事的观察与立论,准确而深刻,他对权威采取怀疑和谴责的态度,对政治上的反对倾向也抱持戒备和警惕。以他丰富的阅世经验论人论事,合情合理;这份功力,实非当前许多华社时事评论者所能及的。
在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史上的沈慕羽无疑是一个高峰。他与林连玉、陆庭谕等人身上,凝聚着马来西亚华族文化人与知识分子的忧患与梦想;他们鞠躬尽瘁的事迹,史册必载。然而,我内心深处认为,沈先生的永恒意义却是文化的。他生前常以郁愤之情屡书“华教尚未平等,同道仍须努力”,大笔如椽,平生未竟之志诉尽兮。但是再过百年,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个我们热爱叫马来西亚的国家,已经累积了足够的勇气打破种族藩篱,当权之士把所有子民视为子民,把所有子民的教育一视同仁,当为国家之任务,那么我们的子孙就必须面临华教平等之后的思考。沈慕羽的文化意义也就毅然衍生成一个历史议题。
沈慕羽先生的文化深层意义,充分表现在他书写52年、1000万言的日记。一个积极、进取、具有淑世精神,而坚持不渝的人物从这密密麻麻的文字里走了出来。生活里我们看到平淡,也看到煎熬;文字流露出惊慌、悲痛,更多叙述的却是华教事务与日常生活的人情世故。他屏弃了浮躁与功利,凭借着一颗感恩的心,用持续的心志主宰自己的命运。这些文字告诉我们,对待挫折,每一个人应该拥有自己的武器,这个武器,就是意志,而就此足矣;沈慕羽的魅力不仅在于他是一位心坚石穿的华教斗士,更因为他是一个令人折服的生活的强者。他不断探索明日的精神和坚韧的人格力量,将深深地影响每一代人。
沈慕羽先生已经逝世四年,何以仍旧让人怀念不已?他有生之年曾题“族英”自况,又书“服务一生、战斗一世”,雕刻立碑于墓前,是为简略之自题墓志铭。富贵山庄石质墓碑整齐排列,猶如石砌花園,沈氏夫妻墓并不苍凉。他自设墓园景象,碑石述说平生,并无寂灭为乐之境,也许他是害怕寂寞的。但是可以安慰沈先生的是,红尘漫漫,岁月萧萧,如今仍有一波接一波的智者仁者勇者不断跟在他的后面前进;他硕大的背影在领航,吾为国民势不可挡,华文教育志不可摧,中华文化之根深不可拔,而他百年英魂并不孤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