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学生人数30人或以下的微型华小调查报告
教总调查研究及资讯组整理
2007年10月10日
(1) 前言
根据教育部的规定,学生人数少过150人的学校就被归为微型学校。各源流小学在某些特定的地区都会面对学生人数稀少的问题,表(一)显示,从1978年至2007年,各源流微型小学间数都有增加的趋势。
表(一) 1978 - 2007年全国各源流微型小学学校间数比较(学生人数少过150人)
虽然微型学校的间数有所增加,但这不表示学生人数减少。表(二)显示,过去30多年来,各源流小学的学生人数都是处于逐年上升的趋势。但是,整体而言,除了国小的间数是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加而增建之外,华小和淡小的间数并没有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加而增建,反而还减少了。例如华小的学生人数从1970年至2007年共增加了203,998人,但华小却减少了57所。微型华小的增加,说明了某些地区华小学生日益减少。但是学生总人数的剧增,却也反映了某些地区华小学生越来越多。事实上,这些年来,在华裔人口密集区,尤其是雪隆巴生河流域和柔佛州新山,一再面对华小学生严重爆满,许多适龄孩童不得其门而入的问题。
表(二) 1970-2007年全国各源流小学的学生人数和学校数量
年份 |
国小 |
华小 |
淡小 |
|||
学生人数 |
学校数量 |
学生人数 |
学校数量 |
学生人数 |
学校数量 |
|
1970 |
1,046,513 |
4277 |
439,681 |
1346 |
79,278 |
657 |
1980 |
1,353,319 |
4519 |
581,696 |
1312 |
73,958 |
583 |
1990 |
1,770,004 |
4994 |
581,082 |
1290 |
96,120 |
544 |
2000 |
2,216,641 |
5379 |
622,820 |
1284 |
90,280 |
526 |
2007 |
2,286,328 |
5781 |
643,679 |
1289 |
103,284 |
523 |
1970-2007 |
1,239,815 |
1,504 |
203,998 |
- 57 |
24,006 |
- 134 |
一般上,若微型华小每年都有固定的新生来源,这些微型学校基本上就不会面临关闭的危机。但是,对于那些只有二、三十人,而且没有新生来源的微型华小,就有随时被关闭的危机。这些属于“超微型”的华小主要位于全国各地的园丘、渔村,以及其他偏远和内陆地区等等。
为进一步掌握当前学生人数30人或以下的微型华小情况,教总于今年2月至5月期间展开收集相关资料和进行分析整理的工作,希望通过各相关资料的呈现,让大家进一步了解及关注国内微型华小的概况。
(2) 学生人数30人或以下的微型华小间数
根据调查(见表三),全国共有106所华小的学生人数是30人或以下,占了全国总华小间数的8%,其中学生人数少过10人的华小则有22所(注:截至目前是20所(注:霹雳哈古乐华小已随着两名学生转校而在今年8月关闭。另外,原本在今年只剩下3名学生的森美兰波德申双溪沙叻华小已在8月27日搬迁至芙蓉龙城花园的新校园上课,共有42名一年级新生报到)。
学生人数介于11至20人的微型华小有34所,而学生人数介于21至30人的华小则有50所。柔佛、霹雳和砂拉越是拥有最多学生人数30人或以下的微型华小的州属。
表(三) 学生人数30人或以下的微型华小间数
州属 |
学生人数 |
总数 |
||
1-10人 |
11-20人 |
21-30人 |
||
柔佛 |
5 |
9 |
9 |
23 |
森美兰 |
5 |
1 |
3 |
9 |
雪兰莪 |
1 |
2 |
1 |
4 |
霹雳 |
4 |
10 |
11 |
25 |
槟城 |
1 |
0 |
0 |
1 |
吉打 |
2 |
3 |
6 |
11 |
登嘉楼 |
0 |
1 |
0 |
1 |
彭亨 |
1 |
1 |
4 |
6 |
沙巴 |
1 |
2 |
3 |
6 |
砂拉越 |
2 |
5 |
13 |
20 |
总数 |
22 |
34 |
50 |
106 |
备注: | 表(三)不包括另两所目前已经没有操作的华小,即霹雳金宝培民华小和砂拉越加拿逸育兴华小。这两所华小在2004年获准迁校,迁校工程还在进展中。 |
人口迁移是导致郊区华小面对学生来源短缺的主要问题,这是因为当地缺乏发展和就业机会,年轻的一代纷纷往城镇发展和定居,因此,这些地方上的华小逐步萎缩成为微型学校。
表(四)显示,从1981年至2007年,学生人数30人或以下的华小间数增加了65所。随着郊区华裔人口移居城市,造成郊区华裔人口逐渐减少,再加上当地华裔居民人口老化,因此,自然而然,这些位于郊区的华小也就面对学生来源短缺的问题。
表(四) 1981年及2007年全国学生人数30人或以下的微型华小间数比较
年份 |
1-10人 |
11-20人 |
21-30人 |
≤ 30人 |
1981年 |
0 |
14 |
27 |
41 |
2007年 |
22 |
34 |
50 |
106 |
增/减 |
+ 22 |
+ 20 |
+ 23 |
+ 65 |
鉴于学生来源短缺,在过去的25年(1981-2007年)来,有16所华小宣布关门大吉。部分已经关闭的华小名单如下:
表(五) 1981-2007年部分因学生来源减少而关闭的华小名单
州属 |
序 |
县 |
校名 |
霹雳 |
1 |
吉辇吉武美拉 |
进化华小 |
柔佛 |
2 |
居銮 |
南邦华小 |
3 |
居銮 |
振美华小 |
|
4 |
居銮 |
荣和园南马华小 |
|
5 |
古来 |
启南华小 |
|
6 |
古来 |
育华华小 |
|
7 |
马赛 |
东兴园东兴华小 |
|
8 |
麻坡 |
光中华小 |
|
丁加奴 |
9 |
马兰 |
明新华小 |
彭亨 |
10 |
立卑 |
力行华小 |
11 |
关丹 |
林明路高力华小 |
|
沙巴 |
12 |
山打根 |
育蒙华小 |
砂拉越 |
13 |
诗巫 |
华东华小 |
14 |
诗巫 |
新南华小 |
|
15 |
诗巫 |
华山华小 |
|
16 |
诗巫 |
开华华小 |
|
注:不包括三所目前已关闭,但获准迁校的华小,即霹雳哈古乐华小、霹雳培民华小和砂拉越加拿逸育兴华小。仍有其他已经被关闭的华小,但资料不详。 |
(3) 学生的种族比例
表(六) 学生人数30人或以下的微型华小华裔生与非华裔生的情况
华裔生与非华裔生的情况 |
学校间数 |
完全没有非华裔生 |
26 (24.53%) |
非华裔生少过50%的微型华小 |
40 (37.73%) |
华裔生与非华裔生各占半数 |
2 (1.89%) |
非华裔生超过50%的微型华小 |
35 (33.02%) |
资料不齐全 |
3 (2.83%) |
总数 |
106 (100%) |
表(六)显示,在106所学生人数30人或以下的微型华小当中,有77所或72.64%的微型华小拥有一定人数的非华裔学生。其中,有35所或33.02%的微型华小的非华裔学生人数是超过了相关学校学生总人数的一半,一些学校甚至只有非华裔学生,例如森美兰波德申东华华小、森美兰乌鲁干中华华小和彭亨文冬竟智华小,不但目前完全没有华裔学生,而且在未来三年也都还没有华裔新生登记报读。
此外,在其他一些偏远郊区的华小也一样在未来三年内都还没有华裔新生登记报读,极可能面对没有华裔新生的窘境,例如彭亨北根港口育华华小、森美兰州瓜拉庇朥巴力丁宜新村华小和彭亨百乐县金马梳华小。
(4) 面对的问题
(4.1) 学生来源
对大部分学生人数30人或以下的微型华小来说,如何确保有新生来源是校方最大的问题。一旦没有新生来源,学校就只有等待关闭的命运。因此,一些学校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惟有积极招收非华裔学生,以让华小可以继续维持下去。无论如何,非华裔学生过多,却也造成了老师在教学方面碰到了一定的问题,而影响了教学的素质。
(4.2) 复级上课,教学工作不易进行
除了面对学生来源问题之外,学生人数30人或以下的微型华小也存在着教学上的困难。由于学生人数过少,学校唯有将不同年级的学生编排在一起来上课,并由一位教师同时教导。这种复班制造成教学环境不理想,老师教学工作不易进行,学生的学习时间也不足。
此外,根据教育部的标准,学生人数少过20人的微型学校将获分配3位老师(不包括校长),至于学生人数介于20-45人的微型学校则获分配4位老师(不包括校长)。由于老师人数少,除了日常的教学工作外,也必须处理其他的行政工作和常常出席当局的各项课程和会议,以致影响了课堂的教学。校长方面,除了例常的行政工作之外,在缺乏老师的情况下,校长也被迫兼顾教学工作,而加重了负担。
(5) 迁校
在大部分的情况下,这些微型学校是该地区内唯一的华小,也是华裔孩童接受母语教育的唯一管道,因此董家教成员和当地华社都会坚持到底,不让学校关闭。例如位于砂拉越州马拉端的宋溪城明成华小是当地唯一的华小,该校目前只有17名学生。如果学校搬迁或关闭,当地的华裔生就必须乘船到另一个地区的华小就读。因此,学校董事会、校长和老师都付出了很大的努力,让学校继续生存下去,确保学生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母语基础教育。
不过,一旦学校已确定没有学生就读,或不影响当地居民接受母语教育的机会,很多时候有关学校就会选择通过搬迁来延续其生命,让更多华裔子弟有机会进华小,并确保华小的数目不再减少。
在现有的106所学生人数30人或以下的微型华小当中,有15所华小是在1999年至2007期间获准迁校(见表七)。其中,有12所是在2004年大选前获准迁校的“超微型”华小,一所则在1999年大选前获准迁校,即槟城明德华小(正)校,而另一所是在今年获准迁校的森美兰波德申峇都依淡华小。
迁校虽然是微型华小董家教的最后选择,但是,微型华小申请迁校也不一定会获得批准,而且往往都是在不断争取,几经辛苦后,才成功获得迁校准证。例如森美兰州波德申峇都依淡华小是经过12年的申请才成功得到教育部的批准。
表(七) 1999至2007年正进行迁校工作的微型华小概况
序 |
校名 |
获准 |
2007年 |
目前概况 |
1 |
柔佛峇都巴辖明智华小 |
2004年 |
3人 |
已初步鉴定校地。 |
2 |
柔佛居銮拉央道文华小 |
2004年 |
3人 |
已在去年9月动土。 |
3 |
柔佛麻坡榜加兰武吉华小 |
2004年 |
21人 |
据了解,基于地方上的需要,学校董事部希望学校可以搬迁至邻近的花园住宅区,而不必越县搬迁至新山。 |
4 |
柔佛昔加末中央华小 |
2004年 |
3人 |
据了解,基于地方上的需要,学校董事部希望学校可以搬迁至邻近的花园住宅区,而不必越县搬迁至新山。 |
5 |
森美兰波德申峇都依淡华小 |
2007年 |
5人 |
目前在物色校地。 |
6 |
森美兰双溪沙拉园华小 |
2004年 |
41人 |
已在今年8月27日搬迁至芙蓉龙城花园的新校园上课。 |
7 |
森美兰淡边武吉哥烈育侨华小 |
2004年 |
5人 |
已在今年8月6日动土。 |
8 |
森美兰仁保美尔顿华小 |
2004年 |
5人 |
新校舍在兴建中。 |
9 |
霹雳爱大华哈古乐华小 |
2004年 |
目前 |
越州迁校至雪州蒲种,新校舍在兴建中。 |
10 |
霹雳太平乌鲁十八丁联合华小 |
2004年 |
4人 |
新校址已批准,但未开工。 |
11 |
霹雳直弄巴东牙也华小 |
2004年 |
1人 |
新校址已批准,但未开工。 |
12 |
霹雳巴力士那坡中华华小 |
2004年 |
8人 |
新校址已批准,但未开工。 |
13 |
槟城明德华小(正)校 |
1999年 |
10人 |
新校址已批准,但未开工。 |
14 |
吉打临溪华小 |
2004年 |
6人 |
已初步鉴定校地。 |
15 |
沙巴保佛委士珍启华华小 |
2004年 |
7人 |
目前在物色校地。 |
另外,也有多所华小申请迁校被拒绝,或正在等待当局的批准,例如彭亨文冬竞智华小(2006年提出申请)、彭亨北根港口育华华小(2003年申请,但被拒绝)、砂拉越泗里街泗达华小(2002申请,但目前已放弃迁校,因为当局要学校自行寻找校地)、柔佛麻坡培智华小(2003及2004年提出申请,但被拒绝)、柔佛哥打丁宜泰丰华小(2006年申请)等。此外,目前也有一些微型华小计划迁校,但还未提出申请,包括了柔佛峇株巴辖育才华小、彭亨百乐县金马梳华小、登嘉楼甘马挽雅姆华小等。
(6) 结语
各源流小学都有微型学校的存在,所碰到的问题也非常相似,就如教育部在《2006-2010年教育发展大蓝图》中提到,有90%微型学校都非常残旧和面对拨款不足、缺乏基本设施和教师的问题。从公民受教育作为基本人权的角度来看,政府有必要加强给予微型学校的资助,因为这些学校尽管是学生人数稀少,但却是该地区内唯一的学校。关闭了这些学校,也就等于剥夺了这些乡区和偏远地区子弟受教育的机会。有鉴于此,教总吁请政府关注和强化微型学校的发展,包括给予足够的拨款、师资和软硬体设备,以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和资源。
事实上,当一所学校因为没有学生来源而必须关闭,是很正常的事。因为学校没有学生就会自然的关闭,而一旦有需求,就必须兴建学校,以提供学生受教育的机会,这也就是所谓的“自然法则”。但是,对华小来说却不是这么一回事,因为要增建一所新华小是非常困难的事,所以华社被迫尽一切的努力“守”着现有的学校,甚至是即使没有学生来源,也要想法设法从其他地方引进学生,确保学校不被关闭,因为一旦关闭了,华小就少了一所。
学生减少的华小多数是位于乡村或偏远地区的学校,这主要是因为城乡的不均衡发展,导致人口大量往城市迁移。由于政策偏差的问题,政府没有根据各族群的实际需求来规划各源流学校的发展,因而使到华小的发展出现了两种情况:在乡区,人口逐渐减少,一些学校面对学生短缺的问题;在城市,尤其是雪隆巴生河流域和柔佛新山,却面对相反的问题,学生人数激增,但却没有增建新的华小,以致城市华小学生严重爆满。保守估计,雪隆巴生河流域和新山目前仍然缺乏121所华小。
微型华小的课题可说是实际反映了当前的国家教育政策继续走向单元化的事实。政府从来就没有放弃要落实单一源流学校,并以马来文为主要教学媒介的“教育最终目标”。单元化教育政策已经破坏了华小根据人口需求而增建的原则,在现有的政策里,新华小根本无法顺利兴建。事实上,在政府的规划里,包括每5年的大马计划或相关的教育发展蓝图完全没有列明有关兴建华小的计划,而且学校保留地往往也被规定只能用来兴建国小和国中。因此,为了避免华小间数减少,逼于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华社最终唯有通过搬迁微型华小来解决城市地区华小严重不足的困境。
尽管如此,微型华小的搬迁工作还是面对种种的限制,其中政府所规定的条件就包括了迁校的地点不能是政府学校保留地、相关的学校董事会必须负责寻找新校地和负责建校经费等等。这些不公平的行政措施都令华社感到不满,因为不但是增建新的华小困难重重,就连迁校也要面对种种的刁难。
对政府而言,迁校的基本原则就是以“一校换一校”,因此一旦接受这个方式,也就等同否定了华小间数可以增加的权利。这其实也正符合副首相拿督斯里纳吉在1998年担任教育部长时所公开发表的声明:“根据政治上的承诺,华小将保持原状,并维持现有的数目,因此政府目前无意增建华小”。教总对此表示反对,并坚持正确的做法是依据政府处理增建国小的模式,即遵循“自然法则”,根据人口的增长和社区的需求来拟定增建各源流小学的计划,以提供当地孩童受母语教育的机会;而没有学生来源的学校就自然关闭,根本就不应该出现迁校这种不合常理的做法。
表(八) 截至2007年1月31日,全国各源流小学学校间数与学生人数少过150人的 微型学校间数比较
资料来源:教总调查研究资讯组整理自教育部
注:全国共有28所特殊小学,其中的27所是微型学校,没有列在表(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