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教育部调整小学马来文和英文课程纲要,
以及采用马来文教导《马来西亚我的国家》新科目的概况

马来西亚华校教师会总会(教总)整理
2010年3月11日

 1.前言

教育部将于2011年调整小学马来文和英文的课程纲要,以加强小学生对马来文及英文的掌握能力,并达到教育部“提升国语,加强英文”(Memartabatkan Bahasa Malaysia dan Memperkukuhkan Bahasa Inggeris, MBMMBI)的目标。与此同时,这也是为了符合国家关键成效领域(NKRA)的目标,即确保所有小学生在接受3年正规教育后,能够拥有基本的读写算能力。

配合新课程纲要的执行,教育部课程发展司分别于2009年6月24日,2009年11月9日以及2010年3月1日召开会议,邀请相关的华团和教育组织出席,以共同商讨小学课程纲要转型计划。参与会议的华团包括了教总、全国校长职工会、董总和华总。此外,淡米尔小学校长、教师组织和其他相关的学术界人士也受邀出席参与会议。

2.演变概况

2.1
教育部于2009年6月24日邀请教总、全国校长职工会、董总、华总和淡米尔小学教师组织出席由教育总监丹斯里阿里慕丁主持的小学课程纲要改革会议。在有关的会议上,教育总监表示,教育部打算划一各源流小学每星期的上课时间。此外,教育部也计划在小学推行《马来西亚我的国家》新科目。

出席会议的华团代表都对教育部上述两项建议有所保留。华团代表认为,要划一各源流小学的上课时间,首先就必须废除英语教数理政策,这才能落实有关的措施。无论如何,教育总监表示,教育部提出上述的建议,目的是要收集华社和印裔社会的看法,因此未有决定性的方案。【注:当时政府还未宣布废除英语教数理科的政策。】

2.2
接着,教育部课程发展司于2009年11月9日再度召集相关教育团体出席课程改革会议。在有关的会议上,课程发展司总监建议华小和淡小第一阶段(一二三年级)的马来文节数从原有的每周270分钟(9节)增加到360分钟(12节),即和国小第一阶段的马来文节数一模一样。此外,课程发展司也建议华小和淡小采用与国小相同的马来文课程纲要和考试,以便各源流小学的马来文达到同等的水平。

在同一个会议上,课程发展司也建议在各源流小学第一阶段教导“马来西亚我的国家”(Malaysia Negaraku)新科目,每周一节课,并以马来文来教导。教育部希望通过这个新的科目,让学生从小就认识到我国是一个多元种族、语文、文化和宗教的国家,进而灌输爱国情操和培养团结友爱的精神。

受邀出席当天会议的华团包括了教总、董总、华总和全国校长职工会。同时出席的还包括了淡米尔文教师团体。这些华裔和印裔团体都在当天的会议上,对教育部上述两项建议表明反对的立场。教育部课程发展司当时表示,会把这些意见带回教育部内部讨论,以作最后决定。

2.3
有鉴于问题的严重性,教总和全国校长职工会于2009年11月23日,以华小教师和校长的专业身份,拟定了一份备忘录,向教育部课程发展司反映华小的实际情况,要求教育部维持华小目前第一阶段马来文的节数,并从师资和马来文课本等方面进行探讨,以真正提升华小学生的马来文水平。此外,教总和全国校长职工会也要求教育部必须以华文来教导华小的《马来西亚我的国家》新科目,以符合华小一直以来,除了马来文和英文科之外,其他各个科目都是以华文作为教学媒介语的特征。

与此同时,国内七个主要华团,即教总、董总、华总、七大乡团、留台联总、校友联总以及马来亚南大校友会也于2009年12月11日进行会议,专题讨论有关的课题。华团在当天的会议达致共识,即反对教育部增加华小第一阶段的马来文教学时间,以及统一国小和华小的马来文课程纲要,同时也反对《马来西亚我的国家》在华小以马来文作为教学媒介语。此外,为进一步向政府反映华社对教育部小学课程改革的隐忧,华团也决定联合提呈备忘录予首相拿督斯里纳吉,要求首相关注有关的问题,以确保教育部在落实新的教育措施时,不会对华小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注:有关的备忘录经于2009年 12月17日呈交至首相。此外,备忘录副本也呈交予副首相兼教育部长丹斯里慕尤丁。】

此外,马青总团团长,也是教育部副部长拿督魏家祥博士于2009年12月12日与华团,包括教总、董总、华总和七大乡团的领导人进行交流,以商讨有关的课题。魏家祥博士表示,马华在教育部建议增加华小第一阶段马来文科的节数,使用国小马来文科课程、课本和考试,以及采用马来文教导华小《马来西亚我的国家》新科目的课题上,与华团的立场一致。

2.4
无论如何,教育部课程发展司于2010年3月1日第三次召集相关教育团体出席小学课程改革会议时,却再一次建议增加华小和淡小的马来文节数,即第一阶段从目前的每周270分钟(9节)增加到330分钟(11节),第二阶段则从每周的180分钟(6节)增加270分钟(9节)。而且教育部也继续坚持原有的建议,那就是各源流小学的《马来西亚我的国家》必须以马来文来进行教学。

表(一)教育部建议2011年开始在各源流小学实行的马来文每周上课时间

学校源流

第一阶段
(分钟)

第二阶段
(分钟)

目前

2011年

目前

2011年

国小

360

360

300

300

华小

270

330

180

270

淡小

270

330

180

270

资料来源:马来西亚华校教师会总会(教总)整理
注:每节是30分钟。

教育部也建议国小第一阶段的英文上课时间从每周原有的240分钟(8节)增加到330分钟(11节),第二阶段则从210分钟(7节)增加到300分钟(10节)。至于华小和淡小,教育部建议第一阶段的每周英文上课时间从原有的60分钟(2节)增加到120分钟(4节),第二阶段则从90分钟(3节)增加到120分钟(4节)。同样的,教育部也建议统一英文课程,即国小、华小和淡小采用同样的课本及同样的试卷。【注:事实上,目前华小和淡小第二阶段的英文节数已经是每周120分钟,因此,根本没有任何的变动。】

表(二)教育部建议2011年开始在各源流小学实行的英文每周上课时间

学校源流

第一阶段
(分钟)

第二阶段
(分钟)

目前

2011年

目前

2011年

国小

240

330

210

300

华小

60

120

120

120

淡小

60

120

120

120

资料来源:马来西亚华校教师会总会(教总)整理
注:每节是30分钟。

此项会议是由两位教育部副部长,即拿督魏家祥博士和拿督莫哈末卜艾共同主持。与会的华团领导人包括教总主席王超群、教总总务陈清顺、校长职工会总会长彭忠良、校长职工会总秘书李金桦、董总主席叶新田、华总副会长刘志文、华总副义务秘书陈耀星、淡米尔小学校长和教师组织等。会议上,出席会议的华团、淡小校长和教师组织的代表都不同意教育部增加华小和淡小的马来文上课时间,也反对华小和淡小采用与国小一样的马来文和英文课程纲要、考试和课本。与此同时,华团、淡小校长和教师组织的代表也反对华小和淡小的《马来西亚我的国家》科目以马来文来教导。教育部副部长拿督莫哈末卜艾表示,他将会把会议所讨论的意见和看法反映给副首相兼教育部长丹斯里慕尤丁。

2.5
基于教育部建议增加华小的马来文节数,同时使用国小的马来文和英文科的课程、课本和考试,以及采用马来文教导华小《马来西亚我的国家》科目的三项教学措施不但不利华小学生的学习,同时也违反华文作为华小主要教学媒介语的特征,因此,受邀参与2010年3月1日教育部小学课程改革会议的华团,即教总、董总、校长职工会、华总和七大乡团协调委员会于2010年3月8日联合致函首相拿督斯里纳吉和副首相兼教育部长丹斯里慕尤丁,就教育部计划推行的三项教学措施,明确表明反对的立场,并提出看法和建议,同时也吁请正副首相关注华社对华小特征或遭改变的忧虑,以对华团的意愿给予积极和公平的考量,根据我国作为多元种族国家的事实和需求,采取适当的行动,进而确保国家教育的正面发展。

3.华团的看法和建议

3.1针对增加华小马来文节数,并采用与国小一样的马来文课程纲要、课本和考试

3.1.1
目前华小的马来文科教学时间已经足够,即第一阶段每星期270分钟(9节),第二阶段则是每星期180分钟(6节),因此,华团认为教育部没有必要增加华小马来文的上课时间。事实上,自2005年以来,华小三年级和第二阶段的马来文上课时间已经逐步增加,即从2005年开始,三年级每星期的马来文上课时间从210分钟(7节)增加到270分钟(9节);2006年至2008年,华小第二阶段,即四、五、六年级每周的马来文上课时间则逐年从150分钟(5节)增加到180分钟(6节)。

3.1.2
华小一路来都非常注重马来文科的学习,因此,校方通过不同的管道和教学措施来提升华小学生掌握马来文科的能力。事实上,华小所面对的最大问题是现有马来文课程和课本的内容往往深涩难懂,超越了一般学生的能力,根本就不适合华小学生的学习,直接影响了华小马来文科的教学成效。

表(三)华小各语文科的每星期上课时间表
科目

一二年级

三年级

四五六年级

2003年
之前

2003 -
2010年

2003年
之前

2003 -
2010年

2003年
之前

2003 -
2010年

马来文

270
(9节)

270
(9节)

210
(7节)

270
(9节)

150
(5节)

180
(6节)

华文

450
(15节)

360
(12节)

450
(15节)

360
(12节)

300
(10节)

300
(10节)

英文

0

60
(2节)

60
(2节)

60
(2节)

90
(3节)

120
(4节)

资料来源:马来西亚华校教师会总会(教总)
注:每节是30分钟

3.1.3
华文是华小的主要教学媒介语,马来文则是必修科,因此,华小教学情况与国小以马来文作为主要教学媒介语有所不同。在华小,除了马来文和英文两个语文科之外,所有的科目都是以华文为教学媒介语,因此,强化华文科的教学才是重点,以确保学生有效掌握华文。同样的,国小也以强化马来文科为重点,因为马来文是其主要教学媒介语。此外,华小学生必须学习三种语文科,即华文、马来文和英文;而国小学生只需要学习两种语文科,那就是马来文和英文。有鉴于此,增加华小马来文科教学时间,以及采用与国小一模一样的课程纲要和考试标准的做法不但不符合逻辑,而且也违反教育原理。

3.1.4
华团认为,小学是孩童获取基础教育的重要阶段,以巩固学生学习的基础能力,并确保他们能够顺利衔接到中学阶段。增加华小马来文科教学时间,以及采用与国小一模一样的课程纲要和考试标准的做法,已经超出了华小学生正常学习能力的范畴,如此不明智的做法不但违反教学原理,更是加重了学生的负担,以致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甚至对马来文科目感到害怕。

3.1.5
华团坚持华小必须维持现有的马来文科上课节数,并吁请教育部对症下药,检讨华小现有的马来文课程纲要和课本,进而作出修改,以符合教育原理和学生的实际需求。唯有实事求是,才能真正提升华小学生的马来文水平。

3.2针对增加华小英文节数,并采用与国小一样的马来文课程纲要、课本和考试

3.2.1
对于教育部建议从2011年开始,增加华小第一阶段的英文节数,即从目前每星期60分钟(2节)增加到120分钟(4节)的做法,华团表示欢迎,因为华小目前第一阶段的英文节数确实是非常的不足。无论如何,华团坚决反对教育部要统一各源流小学的英文科课程纲要、课本和考试。

3.2.2
从2011年开始,国小第一阶段的英文节数是每星期330分钟(11节),第二阶段是300分钟(10节);但在华小,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每星期的英文上课时间只有120分钟(4节)。由此可见,华小和国小的英文上课时间有非常显著的差别(表四),教育部要华小采用与国小一样的英文课程纲要、课本和考试更本就不符合逻辑和违反教学原理。

3.2.3
华团认为,教育部这项没有顾及华小实际情况的教学措施,不但无助于提升华小学生的英文水平,反而直接影响华小英文科的教学成效。因此,华团吁请教育部取消统一各源流小学英文科课程纲要、课本和考试的建议。

表(四)教育部建议2011年开始在各源流小学实行的每周英文上课时间的差别
学校源流

第一阶段(分钟)

第二阶段(分钟)

目前

2011年

目前

2011年

国小

240

330

210

300

华小、淡小

60

120

120

120

差别

- 180

- 210

- 90

- 180

资料来源:马来西亚华校教师会总会(教总)
注:每节是30分钟

3.2.4
有鉴于华小目前每星期的英文上课时间非常不足,以致影响了英文科教学的成效,因此,为了有效提升华小学生的英文水平,华团建议教育部增加华小第一阶段现有的英文节数,即从每星期的60分钟(2节)增加到180分钟(6节)。同样的,在第二阶段,华团也建议英文节数从目前的每星期120分钟(4节)增加到180分钟(6节)或更为适合的时数,即增加至少60分钟(2节),以确保华小英文科的教学达到应有的成效。

3.3针对华小《马来西亚我的国家》科目以马来文进行教学

3.3.1
一直以来,华小以华语华文作为主要教学媒介语,以确保学生的学习达到最好的效果。同样的,国小和淡小也是以各自的母语作为主要教学媒介语。这是我国自独立以来就存在的事实,也是我国实行的多源流小学教育制度的特色。

3.3.2
华小的特征是以本身的母语,也就是华文作为主要教学媒介语,因此除了马来文和英文两个语文科,其他所有的科目都是以华文作为教学媒介语。这个权益获得了法律的保障,特别是《联邦宪法》和《1996年教育法令》都有明文的规定。其中《联邦宪法》第152条文规定马来文为国语的同时,也明文保证各族群的母语可以自由学习、使用和发展。而《1996年教育法令》第一章的第二节则清楚解释了“国民型学校”(sekolah jenis kebangsaan)是指以华文或淡米尔文作为主要教学媒介语,以及马来文和英文列为必修科的政府小学或政府资助小学。

3.3.3
有鉴于此,华团坚决反对教育部建议各源流小学都以马来文来教导《马来西亚我的国家》,因为这不但违反了华文作为华小主要教学媒介语的特征,而且也违反了《1996年教育法令》的规定。

3.3.4
从教学原理而言,教育部增设《马来西亚我的国家》的主要用意是要让学生从小就认识到我国是一个多元种族、语文、文化和宗教的国家,进而灌输爱国情操和培养团结友爱的精神。华团认为,唯有真正确保学生明白《马来西亚我的国家》的课程内容,国民团结的目标才可以达成,否则这个科目的设立就失去了意义。因此,各源流小学必须以本身的母语来教导这个新的科目,以确保学生了解课文的内容。教育部表示,各源流小学采用共同的媒介语来教导《马来西亚我的国家》,是为了确保学生接触和明白同样的课程内容,同时也可避免因翻译上所造成的内容意义被淡化和混淆。无论如何,华团认为这个理由是无法立足的,因为每一种语言都具有传送知识的功能,并可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事实上,各源流小学以各自的母语作为主要教学媒介语的模式,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足以证明了这一点。因此,华团坚持《马来西亚我的国家》在华小必须以华文作为教学媒介语,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3.4总结

自教育部于去年建议要增加华小第一阶段的马来文节数,同时采用和国小相同的马来文课程纲要、课本和考试,并建议《马来西亚我的国家》新科目以马来文进行教学以来,出席教育部小学课程改革会议的华团代表除了在相关的会议上极力反对教育部的建议之外,也呈交备忘录给首相和教育部,明确传达华社的立场和意愿,要求政府维持华小现有的教学特征。

虽然华社大力反对,但教育部至今不但没有采取行动取消有关的措施,反而一再提及这种蓄意改变华小特质的做法,这不但加剧华社对教育部的不信任,更是担心在“提升国文,加强英文”的措施下,华小的华文教学会继续被边缘化。

不管是从教育原理的角度来看,抑或是基于华小以母语,也就是华文作为主要教学媒介语的特征和大原则,华团都坚决反对教育部任何改变华小特征和完整性的做法,这包括了上述增加华小马来文上课时间,以便华小采用和国小相同的教材与考试,以及统一各源流小学英文课程纲要、教材和考试,并使用马来文来教导《马来西亚我的国家》的不合理建议。

教总认为,华小从开始设立,一直发展到今天,都是坚持以华文作为主要教学媒介语的特征。既然是以各自的母语作为主要教学媒介语,各源流小学在教学方式上肯定会有所差别,但这不会对国家的发展和国民的团结造成负面影响。因为除了依据语文教学原理而在语文课教学的设置上有所不同,各源流小学的其他科目都是采用统一的课程纲要,都在教导和灌输同样的理念和价值观,只是媒介语各有不同。

事实上,各源流小学共存的数十年来,已经为国家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杰出人才,并打造了今天具有辉煌成就的马来西亚。这都在在证明了现有多源流学校教育制度的成功,也说明了现有多源流学校教学模式的有效性。

教总认为,如果教育部没有认清华小的现况,不理会华小的实际需求,蓄意对华小现有的运作模式加以改变,例如刻意增加华小马来文上课时间和在华小以马来文教导《马来西亚我的国家》,这将使到华小慢慢失去本身的特色,而且更为华小的变质打开了缺口,这是我们绝对不能妥协的。

总而言之,华小的特征是以华语作为主要教学和考试媒介语,这是教育法令所明文规定的,而且也获得联邦宪法的保障。如果教育部强加实行上述几项建议,即增加华小的马来文上课时间、统一华小和国小的马来文和英文科的课程纲要、课本和考试,以及使用马来文教导《马来西亚我的国家》,华小的现状就会改变,这其实也就是华小的变质。因此,教总吁请华社必须提高警惕,并全面加以反对,以捍卫华小的完整性,尤其是必须确保以华语作为主要教学媒介语的特征不被剥夺。


教总会歌

因为明天

联络教总

马来西亚华校教师会总会
Lot 5, Seksyen 10,
Jalan Bukit,
43000 Kajang, Selangor.
地图/谷歌地图
电邮:info@jiaozong.org.my
电话 : 603-87362633 传真 : 603-87360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