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
为了落实“一个马来西亚 —— 以民为本,绩效为先”的治国理念,同时也为了实现2020宏愿先进国的目标,并成为高收入国家,政府在2010年宣布了多项改革计划,包括了“政府转型计划”、“经济转型计划”、“新经济模式”以及引领我国今后5年(2011-2015年)发展的《第十大马计划》等等。
在此国家内忧外患的非常时期,这些具有革新意义的计划,更是彰显了其重要性,以便确保我国能够与时俱进,在竞争剧烈的国际舞台中占一席之地。教育是发展国家之本,因此在政府上述种种计划中,教育都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例如在“政府转型计划”里提出的6大国家关键绩效领域(NKRA),就包括了扩大素质教育机会。
此外,政府也一再强调必须推行教育改革,以提升国家的教育素质,培养具有竞争力的人才。遗憾的是,政府没有改变其单元化的国家教育政策,继续强调国民学校是全民的首选学校,是政府优先发展的学校。换言之,华文教育和淡米尔文教育还是被排除在主流之外,华裔和印裔族群对母语教育的需求继续被当局所忽略。
在这样的一个环境和背景下,回顾2010年,华文教育,特别是华文小学的发展依然是阻难不断,除了继续面对师资短缺、拨款不足、建校和迁校困难重重等种种老问题,教育部也不时提出或推行一些不利华小的建议和措施,导致华社为了捍卫华小的权益而疲于奔命。这当中,一些问题在华社的力争下得以解决,但也有一些措施被当局强制推行,而且层出不穷的行政偏差,更是让华教工作者防不胜防,无时无刻都必须提高警惕。
无论如何,随着国内政治局势的演变,以及民心思变的压力下,在过去一年来,政府也在一关系到华小课题作出了一些改善,例如拨出9千500万令吉作为2008年大选承诺兴建6所新华小和搬迁13所华小的费用,但是校地问题却没有获得妥善处理,而衍生许多问题。此外,在《第十大马计划》下,每月拨给政府资助学校(约2/3的华小属于政府资助学校)最高2千令吉的水电费津贴,这和过去相比,情况虽然有些改善,但若和政府学校(绝大部分政府学校都是国小)水电费直接由教育部通过“中央付款制度”来支付相比较,却又变成不平等待遇了。另外,对于华文独中,政府的政策似乎也开始有些松绑的现象,包括颁发奖学金给50位统考成绩最优秀的独中生;可以统考成绩申请国家高等教育基金贷学金,以及允许独中生以统考三科优等包括华文科,再加上SPM国文科优等的成绩来申请师范课程。
坦白说,这和华社的期望还是有很大的距离,因为华社的要求是一视同仁对待各源流学校,公平发展各族群母语教育,包括全面承认统考文凭以及批准增建独中,而且必须从教育政策上做出根本的改革,给予明文保障。但到目前为止,国家教育政策并没有做出任何改变,大家担心这只是因应政治需要的权宜之计。因为只要拿来和国小做比较,就可以马上察觉华小在政府政策下的“二等地位”。
在此2011年伊始,教总特整理了《2010年华小课题回顾》报告,目的在于让华社回顾和了解过去一年来华小面对的各种问题,进而密切关注政府的各项教育措施,并提高警惕,以作出及时的回应,促使政府公平对待华教的发展。
2. 华小相关问题
2.1 “巩固国语加强英语”政策
在“巩固国语加强英语”(MBMMBI)的政策下,内阁决定从2011年开始,增加各源流小学的国文和英文授课时间。华社普遍上认同教育部增加华小每周的英文上课时间,因为华小目前的英文上课时间非常不足,以致影响了英文科教学的成效,因此,增加华小的英文上课时间,符合华小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
然而,对于增加华小国文节数的建议,基于华小现有的国文节数已经足够,因此华社都不同意增加华小国文科的上课时间。反之,教育部必须对华小现有的国文科教材、教学法和师资等进行检讨,并加以改善,以真正提升华小学生的国文水平,因为现有的国文课本内容过于深奥,不适合华小学生使用,并导致教学成效事倍功半。
事实上,在教育部召开的会议上,与会的华团已多次反映有关问题,并反对增加华小国文的授课时间,而且也正式提交备忘录给教育部。然而,教育部依然坚持增加华小的国文节数,即第一阶段从原有的每周270分钟增加到300分钟。然而,第二阶段则在没有经过讨论的情况下,直接从每周的180分钟增加到240分钟。
2.2 《马来西亚我的国家》新科目
教育部建议从2011年开始在各源流小学一年级以国文来教导《马来西亚我的国家》新科目。华团坚决反对各源流小学以国文来教导《马来西亚我的国家》,因为这不但违反了华文和淡米尔文作为华小和淡小主要教学媒介语的特征,而且也因为语文不通,以致无法达到实际的教学效果。
但教育部一再坚持《马来西亚我的国家》必须以国文来授课,并交由内阁定夺。最终内阁决定不推行有关科目,才平息了争议。教育部应从理性的教育角度去看待各源流小学教学媒介语的问题,并尊重在华小,除了国文和英文科之外,其他各个科目都是以华文作为教学媒介语的特征。事实上,这个权益获得了法律的保障,特别是《联邦宪法》和《1996年教育法令》都有明文的规定,因此,教育部这种试图破坏华小特征的做法,是华社无法接受,也深感遗憾和不满的。
2.3 华小拨款问题
一直以来,华小都面对拨款不足的问题,以致华小必须自行筹款建校或进行维修及其他硬体建设的工作。然而,政府却对华小长期面对拨款不足的问题视而不见,避而不谈,副首相兼教育部长丹斯里慕尤丁更是多次公开发表政府支付华小老师薪金的言论,并借此强调政府没有边缘化华小。事实上,为各源流小学支付老师的薪金本来就是政府必须履行的责任,而不是一种恩惠,因此,副首相不应本末倒置,混淆视听。
更加严重的是,政府把拨款政治化,因为往往在大选或补选期间,华小才比较有机会拿到拨款。例如2010年的两场补选,政府就拨给华小1千480万令吉(表1)。华小拨款问题需要通过大选或补选来解决,恰恰说明了华小没有获得公平对待的事实,而且这也是不合理和不正确的做法。
表(1)政府在2010年其中两场补选期间拨款给华小的概况国会议席补选 | 拨款数额 | 受惠的华小 |
乌雪国会议席补选 | 300 万令吉 | 乌雪叻思华小 |
150 万令吉 | 新古毛竞明华小 | |
30万令吉 | 龙邦华小 | |
诗巫国会议席补选 | 1000 万令吉 | 诗巫省60所华小 |
除了没有得到足够的发展拨款,华小也面对行政拨款不足缴付水电费等常年开销的问题。由于政府没有为政府资助学校(大部分的华小和淡小都属于政府资助学校)推行“中央付款制度”,导致政府资助学校必须以行政拨款来支付水电费等常年开销。
行政拨款数额不足缴付水电费等常年开销是一个存在已久的事实,霹雳和吉打州政府先后为州内的政府资助学校缴交水电费,以减轻这些学校的负担,其实也正好说明了教育部行政拨款的不足,而需要额外拨款来给予协助。事实上,政府学校和政府资助学校一样享有同等数额的行政拨款,因此,若政府资助学校的行政拨款必须用来缴付水电费,但政府学校却不需要负担水电费,而可以用作其他方面的开销,这显然是非常不公平的。
政府在《第十大马计划》下,每个月提供最高2000令吉的水电费津贴给所有政府资助学校,若有不敷就必须由行政拨款来缴付或自行解决。这虽然是比过往好,但也再次突显了政府的不公平,因为不管是政府学校还是政府资助学校,同样的都是属于政府管辖的学校,为什么要施予两种不平等的措施,这完全不符合首相倡议“一个马来西亚”一视同仁对待所有学校的理念。
2.4 增建新华小的问题
政府从1999年大选至2008年大选期间,一共批准增建16所新的华小。截至目前为止,只有8所在这段期间获得批准增建的华小已经竣工启用。另外8所还未完成建校的华小名单包括了彭亨关丹中菁华小分校(1999年大选批准)、雪兰莪布特拉高原敦陈修信华小(时任教育部长拿督斯理希山慕丁于2006年9月27日宣布批准兴建,并列入第九大马计划),以及6所在2008年大选批准兴建的华小。政府将拨款兴建这8所新华小,无论如何,教育部未说明这些华小何时会竣工启用,以致让华社担心这些华小的建校工程将一再被拖延。
华裔人口密集区因华小不足,学生爆满的问题日趋严重,但让人感到不满的是,教育部不但没有正视问题的严重性,反而建议华裔家长可以选择把孩子送到国小,因为当地的国小还有很多空位。此外,教育部也一再强调国家教育政策是要强化国小。
作为全民的政府,就必须一视同仁对待各源流小学,因此,教总吁请政府必须履行为各族群提供母语教育的责任,根据人口的结构和社区的需求,依照兴建国小的做法,在华裔人口密集区及新住宅区制度化拨款拨地兴建华小,以满足华社对母语教育的需求。
2.5 华小迁校的问题
在迁校方面,政府从1999年大选至2008年大选期间,一共批准75所华小搬迁,惟到目前为止,只有52所已经完成搬迁计划,2所在2011年新学年启用(柔佛居銮道文华小以及雪兰莪武吉丁雅华小),15所在兴建中或即将兴建(例如还在处理校舍图测或进行招标等事宜),当中也包括因建校工程缓慢,而无法如期在2011年新学年使用的柔佛古来华小二校,以及迁校计划已经拖延了10年之久的槟城明德华小正校(古来华小二校和明德正校都是在1999年大选获得批准搬迁)。
至于6所还在处理校地事宜的华小包括霹雳乌鲁十八丁联合华小、霹雳务边培民华小(已经在2003年停办)、彭亨文冬竞智华小(获得批准搬迁到雪兰莪蒲种)、雪兰莪呀吃18里中华华小、柔佛昔加末中央华小以及森美兰峇都依淡华小。
此外,国内也有数所微型华小因面对学生来源困境,而计划搬迁到有需要华小的地区。这些华小包括了森美兰呼鲁干中华小、利民济礼仁园华小、吉打华玲县巴林园培智华小、霹雳太平大直弄益华华小、彭亨北根育华华小,以及沙巴马拉冒联华华小。这些华小都已经通过不同的管道来寻求搬迁,其中彭亨北根育华华小已经自2003年开始展开迁校计划,并通过种种管道,以争取教育部的批准迁校,但是至今都没有下文。
2.6 华小师资问题
这些年来华裔子弟申请师范课程的人数日益增加,而且远远超出当局所要录取的人数。教总每年都接获许多申请者的投诉,并积极协助他们上诉,但效果不大,最后还是有许多申请者因名额有限而被拒绝。例如在2010年,通过教总进行上诉争取参加师训课程的华裔子弟人数就有1200人左右。
华小师资不足问题已是陈年痼疾。根据教育部的统计数据,通过大学毕业生师范课程(KPLI)、教育学士课程(PISMP/KPLSPM)以及假期师训班(KDC)所录取的华小师资人数从2006年的649人增加到2010年的3258人。而在2006-2010年的五年期间,教育部一共培训了8832名华小教师。虽然华小师资培训人数已经增加,但据统计,2011年新学年华小所需的临教人数为2288人,这显示华小还严重缺乏师资,而必须依靠聘请临教来解决师资不足的问题。无论如何,教育部增加培训华小师资的数量是可喜的现象,这也是华社长期努力争取到的成绩。
事实上,当前华小师资短缺的问题不在于没有华裔子弟愿意成为老师,反之教育部没有妥善规划华小师资培训计划才是问题的关键,例如许多符合申请条件的日间师范课程申请者根本不懂被淘汰的原因,而假期师训班也有许多符合条件,且执教多年的临教被拒于假期师训班门外,反而是刚执教不久的临教被录取。
此外,申请师训过程中出现许多人为偏差,包括擅自更改申请者的组别,例如把华小组申请者改去国小华文组或是淡小英文组,而且在提出上诉后,教育部根本不加理会。事实上,华小组申请者被调到非华小组的问题已经年复一年的发生,但是问题始终没有获得解决。另外,KPLI课程华小非华文组学员没有副修华文的问题也引起学员和华社的担忧,因为不但不符合华小以华语作为教学媒介语的需求,也担心在毕业后不会被派到华小执教。
教育部招生过程欠缺透明,再加上不断发生人为偏差,已深深打击华裔子弟申请师范课程的信心,也对教育部公信力失去信心。因此,教总促请教育部正视华小组申请者多年来因教育部官员的偏差行为,而遭遇不公平待遇的问题,并采取行动,纠正和杜绝官员的偏差,以透明化处理师范招生工作,确保华裔子弟申请师范课程得到公平的待遇,并拟定妥善的方案,包括增加录取学员的人数,以在短期内彻底解决华小师资短缺的问题。
2.7 华小国文师资问题
在“巩固国文”(MBM)的政策下,教育部致力要通过种种管道来提升各源流小学的国文程度,其中包括规定国文科必须由在师范学院主修国文的老师来负责教导。在2010年10月份,就传出有2千名不谙华文的国文老师将被派到华小执教的消息,这引起华社的担忧,并加以反对,因为在目前的华小师资培训制度下,大部分国文老师都不具华文资格,因此,华社担心教育部派遣不谙华文的国文老师来教导华小低年级的国文,这将严重影响华小的国文教学,并拉低国文的水平。
事实上,内阁早在2001年1月就已经作出华小低年级国文科必须由懂得双语老师教导的决定,但将近10年的时间内,教育部不曾发出通令,以明文规定各州教育局必须遵守内阁的有关决定。这也导致多年来一再发生州教育局以没有接到通令为由,派遣不谙华文的国文老师到华小执教的事件。
在华社极力争取下,内阁在2010年11月的会议上再次确认了华小低年级国文科必须由懂得双语老师教导的决定。虽然如此,一些州教育局还是继续调派不谙华文的国文老师到华小教导低年级的国文。直到教育总监在新学年开学前发出通令,指示华小和淡小一二年级的国文老师必须懂得双语,同时也规定在微型华小和淡小的国文科老师必须是有教学经验和懂得双语,这个问题才告一段落。
教总认为,随着教育部明文规定华小一二年级,以及微型华小的国文老师必须懂得双语,因此,教育部也应培训具备双语能力的国文老师,以符合华小的需求。
事实上,教育部曾经表示要为华小培训具备双语能力的国文教师,不过却迟迟没有加以落实。有鉴于此,教总吁请教育部必须培训主修华文和国文的双语教师,以负责教导华小国文,确保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并全面提升华小学生的国文水平。此外,教育部也应为在华小拥有教导国文科经验的双语老师举办“转换教科特别课程”(Special Conversion Course),以承认这些老师教导国文科的专业资格。
2.8 《第十大马计划》(2011-2015年)
华社对《第十大马计划》(2011-2015年)寄予厚望,因此,在政府草拟《第十大马计划》的阶段时,国内主要华团,包括华总、董总、教总和七大乡团就提交了《国内主要华团对第十大马计划的建议》予政府,希望《第十大马计划》能真正的反映人民的意愿和要求,尤其在教育领域,华团更是希望政府除了为各族人民提供优质教育外,也给予各源流学校同等的拨款和发展机会。
无论如何,《第十大马计划》有关教育领域的发展事项却与华团的要求有很大的距离。虽然政府在《第十大马计划》下,提出要检讨和评估现有教育制度,以迈向具备国际水准人力资本的目标,但是,政府并没把强化多源流教育列为国家教育发展的重要议程,这是让我们感到失望和遗憾的。例如政府不承认独中统考,导致人才外流,这其实与政府要发展和维持世界水平的人力资本的理想背道而驰。事实上,政府应善用我国多源流教育的优势,以作为强化和发展我国人力资本的基础。
政府在《第十大马计划》下,将于2011年至2012年期间,拨出2亿8000万令吉给政府资助学校,即华小、淡小、教会学校及宗教学校各可获得7000万令吉拨款,以进行维修和提升设备。相比其他源流小学,政府资助华小的数目最多,共有884所,而淡小有378所,教会学校(国小)则是310所。由于各类政府资助学校的数量有一定的差距,但却同样享有7000万令吉的拨款,这样的分配法是非常不公平的。政府应根据学校的数量和学生人数来给予拨款才是合理的做法。事实上,每所政府资助华小每年平均只能获得39,592令吉,这是微不足道的。
2.9 其他
除了以上所论述的各项课题,华小也一直面对其他各种教育措施和行政偏差的冲击,对学校的运作带来负面影响。这当中包括了一些州教育局调派不谙华文的课业辅导老师到华小。课业辅导老师的职责是要协助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但是不谙华文的老师如何给予这些学生协助?因为他们根本无法和学生有效沟通。
另外,教育部在2010年开始推行“一年级马来文识字和精算计划”(LINUS),但华小的国文试题竟然和国小一样,这不但对学生造成压力,也不能达到真正测试学生的目的,这是因为华小和国小的国文课程根本就不一样,若强加要华小和国小采用一模一样的试题,这实际上已经超出了华小学生学习能力的范畴,势必造成大部分的华小学生成为测试的牺牲者。因此,教育部必须对此进行全面的研究和检讨,以拟定符合华小实际需求和教育原理,并真正能够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教育措施,以免一再对学生的学习造成负面影响。
另外,一些受训到华小执教的学前班老师被派到国小执教,以及华小英文组学员被派到国小实习,让人担心实习结束后,会继续留在国小执教,这些问题的发生再次显示了教育部官员的人为偏差,让华教工作者防不胜防,无时无刻都必须提高警惕。
3. 结语
回顾过去一整年,政府在一些措施的执行上对华教有所放松,这或许让人以为政府的政策有所改善,其实从华小所面对的种种问题来看,政府的教育政策根本就没有改变,华教依然在风雨飘摇中,华教的发展和生存还是有赖于华社本身力量的支持和捍卫。
事实上,华社要的是政府明文落实公平对待各个族群的母语教育政策,并在执行上加以贯彻,而不只是口头承诺,或是通过政治关系来处理华小问题(例如华小低年级国文科老师的问题),甚至沦为乞求和施舍(例如在补选期间才获得拨款),这是非常不合理的,也是不正确的。华小许多问题需要通过政治管道来解决,不但说明了政策的不公平,也在在显示华小被边缘化的事实。
教育领域的不平等政策,以致出现种种不公平的现象。这些狭隘的教育政策肯定不利于国家的发展,因为不但无法为人民提供有素质和平等的教育机会,各族人民之间更因为不能公平享有国家教育资源,而导致人民对政府产生不满,这是政府当局必须重视和纠正过来的。
此外,我国的教育制度过于偏重考试,忽略了学生在其他方面的均衡发展,以致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带来负面影响,这是个不争的事实。政府也很清楚国家教育的困境,因此提出了教育改革的计划,其重点即是要以素质教育取代应试教育,以把脱轨的教育带回正轨,进而落实成人成才的教育目标。
但是,政府的要淡化考试的教育改革并没有落实在具体行动中,而且显得力不从心,尤其在废除UPSR考试的课题上,虽然站在教育最前线的校长和教师组织都认同教育部废除UPSR考试的建议,但教育部最终还是保留这项公共考试,错失了对国家教育制度大刀阔斧的改革良机。与此同时,这也让我们看到应试教育的根深蒂固,因此如何灌输社会人士正确的教育理念,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可说是教育改革过程中非常大的挑战,这也是政府必须给予正视的。
虽然教育部决定保留UPSR考试,但教总会加强推展素质教育的工作,因为只有淡化应试教育,全面加强学生均衡发展的素质教育,塑造学生良好的人格品德,培养学生带的走的能力,让他们具备离开学校后能够自力更生、能够在社会上永续生存的能力,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也是教育唯一的出路。
沈慕羽局绅说过:“华教尚未平等,同道仍须努力”,这也正是华教当前的情况。因此,在此非常时期,华社力量的凝集,以共同争取华教的权益是非常重要的工作,这是全体华社必须共同努力来加以促成的。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促使政府认真看待和妥当处理华教的问题,因为这是国家的教育问题,涉及国家的整体利益,是政府不能推卸的责任。这也是我们对2011年华教发展的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