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学校问题种种

(一) 微型学校的定义

根据教育部的规定,学生人数少过150人的学校就被归为“Sekolah Kurang Murid”, 也就是所谓的“微型学校”。此外,华社也把学生人数非常少,濒临关闭的学校称为“超微型”或“蚊型”学校。

根据教育部截至2002年01月的统计,全国共有2410所微型学校,占了总数的32.55%,其中国小占27.8%, 华小占39.06%, 淡小则占63.19%(见表一)。

点击放大
* 所有的28所特殊小学都是微型学校。
资料来源:教总整理自教育部政策研究及策划组统计资料

此外,教总也于2002年01月至04月在全国进行调查,收集华小学生人数少过100人的统计资料。有关的统计显示,有数十所“超微型”的华小因没有新生来源,而面临随时被关闭的危机,其中学生人数少过10人的就有22所(见表二)。

表二:截至2002年04月全国学生人数少过100人的微型华小统计数字


10

11~20

21~30

31~40

41~50

51 ~100

<100名学生
华小总数

玻璃市

1

1

吉打

1

2

2

8

4

16

33

槟城

1

1

2

12

16

吡叻

7

5

9

8

6

27

62

雪兰莪

1

1

3

6

11

森美兰

4

1

2

1

2

2

12

马六甲

1

2

2

12

17

柔佛

4

10

4

8

10

28

64

彭亨

2

1

1

1

12

17

丁加奴

2

2

4

吉兰丹

0

沙巴

1

1

4

1

1

21

29

*砂劳 越

2

2

6

14

13

30

67

吉隆坡

0

纳闽

0

总数

22

22

32

41

46

169

333

*砂劳越州因地理因素,搜集不易,数据或有所出入,相信数目会更多。

(二)为什么出现微型学校?

微型学校基本上分布于偏远地区、乡区及园丘一带。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结构出现了很大的变化,人口大量往城市地区迁移,造成城乡人口分布不均。因为缺乏学生来源,这些地方上的学校也就逐步萎缩而成为微型学校,一些情况严重的,甚至面临随时被关闭的危机。

一般的看法认为,若学生人数维持在100人以上,而且每年有稳定的新生来源,这些微型学校基本上不会面临甚么问题。反之,那些只有二三十人,而且没有新生来源的微型学校,除了存在着教学上的困难,也面对随时被关闭的危机。

(三)政府对待微型学校的政策?

政府很早就注意到微型学校的问题,因此早在《1956年拉萨报告书》和《1960年达立报告书》就建议在可能的情况下把微型学校合并成为较大型的学校,以促进语文的教学、解决师资问题及提高教学水平。

1979年的《内阁教育报告书》也提到,在情况许可下,应该合并微型学校,以提供有效的教学环境。而比较近期的官方文件则包括了《第七大马计划(1996-2000年)》中提到,为了提升偏远地区的教育素质,政府计划将学生人数少于150人的微型学校进行合并,将所有学生都安置在一所设备完善的新学校,并为学生提供宿舍。接着《第八大马计划(2001-2005年)》也提出将继续合并微型学校,并称之为“中心学校计划”( Program Sekolah Berpusat )。教育部在去年所提出的《2001年至2010年教育发展蓝图》也再次强调这项计划的推行。

此外,教育部教育政策研究及策划组曾在1998年02月进行微型小学的情况调查,以规划关闭或合并这些学校。当局根据所作的调查结果,建议关闭135间学生人数少过31人的微型小学,包括62所国小、62所华小和11所淡小。(政府没有对此事作出宣布,不过根据现有的情况来看,政府没有对华小落实此建议)

必须注意的是,政府在各项相关文件中都没有提到通过迁校来解决微型学校问题,这足以说明迁校根本就不是政府的政策。事实上,教育部于1998年书面回答教总的提案时,就清楚表明政府并没有迁校的政策。

(四)为什么微型华小需要搬迁?

虽然政府并没有迁校的政策,但微型华小迁校的新闻却时有所闻。迁校在教育上来说是很奇怪的现象。本来,一所学校没有学生来源,自然就应该关闭;相对的,一个地区若需要学校,政府就必须兴建学校,以提供当地居民受教育的机会,根本就没有所谓迁校的问题。但是对华小来说却不是这么一回事,因为要关闭容易,要增建却难如登天。因此,面对学生来源短缺的微型华小,华社被迫守着它,想尽办法不让它消失。因为一旦关掉,华小就再少一间了。教育部统计资料显示,自1970年至今,华小已少了61所,但其学生人数却增加了192499人(见表三)。

表三:1970年及2002年各源流小学数目及学生人数比较

学校
源流

1970年

2002年

增加 / 减少

学校  间数

学生人数

学校间数

学生人数

学校间数

学生人数

国(英)小*

4277

1046513

5564

2246492

+1287

+1199979

华小

1346

439681

1285

632180

-61

+192499

淡小

657

79278

527

90502

-130

+11224

* 在70年代初期我国还有英小的存在,到了1978年所有的英小都改为国小。
资料来源:教总整理自教育部政策研究及策划组统计资料

回顾历史,早在40年代末期,华小就出现了迁校的情况。1948年,英殖民地政府宣布《紧急法令》,强硬将原本住在森林毗邻和偏僻地区的居民集中搬迁到政府所规划的新村地区,以加强对居民的管制及打击马共的斗争。当时,就有一些华小随着居民的移殖而搬迁到相关的新村。后来也有一些华小因地理环境的改变或地点不理想而在自然的情况下迁校。到了80年代,为了解除政府限制华小增建所带来的政治压力,马华提出了以迁校来解决华裔人口密集区华小不足的困境。自此以后,迁校似乎就代替了增建华小,而且也常常听到“建新华小不可能,迁校或许有希望”的言论,久而久之,似乎也模糊了华社对迁校和增建新学校的根本区别,将两者合而为一。事实上,这似乎是当局通过迁校来落实不增建新华小政策的幌子,这是华社必须认清和警惕的。

虽然华社在无法可施下,提出了迁校的方案,以展开救校运动,但尽管华社如此委曲求全,也不一定获准迁校。事实上获准迁校的华小不但很少,而且都是在不断争取,几经辛苦后,才成功获得迁校准证。此外,华社一般上都必须自行筹募迁校经费,甚至还要物色校地等等,自力更生完成迁校大计。除了微型华小,也有一些华小因学生爆满或被校地不敷使用而申请迁校,但也同样困难重重。

虽然华社为了迁校而殚精竭虑,劳心费力,同时也获得华基执政党的鼎力支持,但对政府来说,迁校只是一种政治上的策略需求,作为当局在适当时候安抚华社的权宜之计。

(五)政府对增建华小的政策

现任巫统副主席拿督斯里那吉于1998年担任教育部长时公开表示,根据政治上的承诺,华小将保持原状,并维持现有的数目,因此政府目前无意增建华小。

此外,教育部学校组负责人也于1998年06月所举行的教育总监与各教育团体联席会议上表示,政府的政策是不增建新华小,这并不会造成学额不够的问题,因为华裔子弟可选择到国小就读。

《1996年教育法令》并没有禁止增建华小,但政府现有的政策却不允许增建华小。虽然如此,在华社不断的争取和要求下,政府会在必要时,尤其是在大选期间,宣布增建华小。例如在1999年大选,政府破天荒宣布增建6所华小,这是从未有的事,结果赢得华社的赞赏和大力支持。不过,3年后的今天,除了八打灵培才二校因直接使用原本属於国小的校舍,而于2001年开课,其余的5所至今仍因种种问题而未动工。

(六)董教总对华小迁校的立场和看法

董教总认为,将没有学生来源的微型华小搬迁至华裔人口稠密区是目前政府单元化教育政策主导下解决华小不足的权宜之计,是不合理及不公平的。正确的做法是按照“自然法则”对待各源流学校,即没有学生来源的学校就自然关闭,而有需求的地区就兴建学校,以满足各族群对母语教育的需求。

当然,在政府不批准增建新华小的限制下,若有足够的条件,相关的华小还是可以通过迁校展开“救校运动”,但作为长远的目标,全体华社必须坚持“自然法则”,争取政府将增建华小制度化,根据人口密度的分布,主动在华裔人口密集区和新住宅区拨地拨款兴建华小。

(七)申请迁校的程序

由于迁校不是政府的政策,所以教育部并没有制订迁校指南或条规,不过根据一贯的做法,申请迁校基本上有以下几个主要的程序:

  1. 学校董家教三机构必须先开会同意迁校。
  2. 物色适当的校地,并收集各相关的资料,其中包括现有学校及建议迁校地点的学生来源状况、人口分析、当地华社对华小的需求等等。
  3. 一旦确定搬迁地点后,董家教三机构必须联名呈函州教育局,要求教育局长批准迁校,并将函件副本寄致华基政党的教育部副部长要求关注和协助。有关的申请函必须提出迁校的理由。
  4. 基本上,州教育局收到申请函后,会通知教育部策划与政策研究组,并提供申请学校的资料和学校地点、学生人数、硬体设备、现有校地面积以及新校地的资料等等。一旦批准,教育部策划与政策研究组会写信通知州教育局,并说明批准的条件。
  5. 物色适当的校地是迁校过程中重要的一环,这原本是政府的责任,但在现实情况里,政府却没有履行对华小的责任,一般上当局都不会提供校地作为建华小的用途,迫使董家教必须自行物色校地。在这方面,董家教所采用的方式包括了自行购买校地,或要求发展商捐赠,甚至是通过各种管道,包括政治影响,来要求政府拨地。这是非常不合理的,华社,包括华基执政党必须继续争取政府拨地拨款兴建华小。
  6. 董家教提呈申请函后,也必须勤于跟进,以确保当局真正处理有关的申请,以及了解事件的进展,以作适当的回应。
  7. 为加强工作队伍,董家教三机构也可以和当地华社,包括华团政党成立迁校工委会,以结合更多的人力物力。
  8. 另外,董家教也可通过其他管道来加强当局批准迁校的机会,如:
    • 发动当地居民展开签名运动。
    • 要求当地的人民代议士、地方官员、党团等给予支持,如发出推荐信等等。

马来西亚华校教师会总会(教总)
调查研究及资讯组

2003年3月9日发表于《星洲日报》

教总会歌

因为明天

联络教总

马来西亚华校教师会总会
Lot 5, Seksyen 10,
Jalan Bukit,
43000 Kajang, Selangor.
地图/谷歌地图
电邮:info@jiaozong.org.my
电话 : 603-87362633 传真 : 603-87360633